刊登日期 : 2025-06-04
中企出海已经有好几波,所以对于那些出海企业来说,出或不出都有它们自己的节奏。如今,这一波出海潮显然是被一种趋势引导出来的,然后媒体捕捉到了这个趋势。但是对于已经出海很多年的人来说会觉得很奇怪,我以前出海的时候是这么做的,现在也是这么做的,并没有因为媒体或者政府关注到了这一块,就改变我的相关策略。其实人家还是按照既有的策略在做,只是媒体的聚光灯看到了这一块。
达尼:企业出海要基于清晰定位和中长期规划
以前这些企业可能把出海视作一个新的增长引擎来考虑,或者说国内市场不够了,我要出向海外,它是有自己的业务节奏的,相对具有长期性战略。而现在一些新的企业可能更多地把出海当救命稻草来看待,这就是这两波中企出海潮中一个比较大的区别。
现在因为大家集体都有一种感觉——中国国内的经济形势有一点困难,所以许多人将出海视为救命稻草来看待的时候,它很快就会变成一股趋势,最后把所有的人都裹挟在里面。
所以我认为,“不出海就出局”的说法有些制造焦虑,一些未必适合出海的企业受到这种舆论的影响,也花很大力气去出海,但是明显缺乏对自身的清晰定位和中长期的战略规划。

达尼:中企出海遇文化冲突 中小型互联网公司较严重
有关业出海面对的文化冲突、品牌融入的话题,之前我觉得冲突较为严重的是一些中小型互联网公司——那种一根网线连出去就出海的,它的屁股没有坐到国外的位置上,做出的决策就一定会出问题。
因为这些中小互联网公司在海外会做一些投放工作,但它用的行销手段都比较糟糕,比如做网站的时候,用一些色情的banner条、发一些垃圾消息等等,但是当地东道国还收不到这些企业的税。因为很多这种互联网公司在当地甚至都没有开办事处,且通过国际闸道把交易结算掉了,所以导致当地政府连税都收不到。
互联网一个天生的特点就是特别容易影响年轻人,传播力又特别广,再加上税又收不到,所以当地政府、当地精英碰到这类互联网公司,一般来说是会比较反感的,再结合本地竞争者的游说,要在当地中上层社会获得认可是有一定风险的。
达尼:企业文化制造员工压力 长远影响企业出海运营
再说回外派和用人话题。一些中方企业出海,初期是适合多派一些中方员工的,这样启动速度更快,国内外联动也会更紧密,等建立起一定的内部文化后再吸收外部人员。另一些如果是已经做到了当地语系化强运营,那么本地人数就可以增加。不过,我觉得企业在当地的融入与人数比例其实没有什么关系,而是跟企业的文化机制强相关。
如果这个公司是一个强KPI考评的公司,而它的老板根本就没有出过海,那么这时老板拿着国内投资人的钱说撤就撤,是没有那种人在当地的切身压力。这时侯企业做出的很多决策会很快伤害到本土,因为它的高层远离海外本地的压力,可能会在当地做出一些“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事情。
这当中老板有一定的问题,总部老板拿到投资人的钱后会有巨大的KPI压力,于是就给一线下KPI要求,而他不理解问题其实是出在总部。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线员工的问题,觉得我到了这个地方,发现了机会,但是我的行为会不会对当地造成一些破坏呢?有些人可能就根本不管这些问题,只管快速完成KPI,反正过段时间就可以调离,这种类型的人也有。
延伸阅读:中国企业借机“出海” 欧国杯球场醒目汉字成另类焦点

达尼:中企出海忌目光短视 否则难坐稳市场
在许多出海企业当中,企业目标短期化是经常发生的情况,但是如果在海外把它当长期事业来做,你就不会做短期主义,也不会拍拍屁股就跑人。在这种情况下,文化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
如果出海企业的总部向一线下放的KPI要求是有一定中长期节奏的,那这些都不是太大的问题,怕的是什么?怕的是总部朝令夕改。如果总部给一线分公司施加很大的压力,那么一线员工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动作变形的情况。只要人在一线,而且是个正常人,他一定是更容易跟一线本地人心连心。因为人都是有自我调整性的,但因为总部有一根绳牵着他,就会导致在实际操作中的很多动作变形。
目前很多企业因为太卷,如光伏和新能源领域,许多人需要维持自己在企业内的地位,所以他到海外就不是带着一个长期主义的心态,而是到海外赚一笔钱就赶紧走的心态,这自然就无法融入当地。
最后,中长期融入的意义不但是要突破海外市场,而是要坐稳市场。俄乌冲突之后,很多汽车行业的人都在做平行出口车,因为欧美的车厂都已经撤了。要知道一个工业产品进到当地并不容易,需要良好的口碑,但如果平行出口车售后维保没有跟上,到时候可能毁掉的不只是品牌形象,还有中国的工业形象。(七之三)
(转载自观察者网,作者达尼为华为前海外业务负责人,导言、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