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5-06-11
我在“海外征程”公众号上面写过一个系列的文章叫《三道围墙》,来自我当年负责某科技工业产品线全球市场时很深的销售管理体会。
达尼:中企出海 宜先突破亚非拉市场
第一道墙,某种程度上,亚非拉市场其实是一片很广阔的空间,但它是外城,你可以较为轻松地突破。原先在那里占领市场的欧美企业因为其先发技术和品牌优势,反而缺乏竞争和快速应变,这使得当它们在面对中国企业的时候,实际上是缺乏招架之力的,于是就会放弃一些自己的週边战场,即亚非拉的一些市场。
因为相比欧美产品,中国的价格更低,而且欧美其实在后端的成本很高,比如说服务、运营,相比之下中国不但设备成本低,服务成本其实也低。如果服务能做得更好的话,这些区域的欧美产品就会被中国产品平替。
达尼:中企可与欧洲本土市场竞争
第二道墙,就是进入欧洲本土市场。欧洲本土市场是高端市场,但欧洲市场是一个相对讲道理,某种程度上还有点圣母心的区域。
我觉得中国企业同样的一款产品,进美国市场可能很难,但是进欧洲还是能拿下来。比如同样的新能源汽车,要进美国几乎没有任何的可能性,但是还可以进欧洲。无论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欧洲本土虽然也有直接竞品,但它是开放市场的,因此中国能相对公平地竞争。当然现在情况也发生了变化,欧洲也开始对中国这些产品出台各种制裁和限制,毕竟他们也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
延伸阅读:华为前海外业务负责人达尼 看疫情后中企出海趋势变化

达尼:自主科技工业 最难攻陷美日韩
第3道围墙,对自主科技工业来说,最难的其实是美国和日韩,其中日本还好一点,韩国是更难且封闭的市场。虽然作为发达国家,也提倡贸易开放,但是高科技产品很难进入对方领域。一旦与对方的政治、国家安全、大财团科技部门产生利益冲突,中国企业会在明在暗地遇到政商环境的多重挑战。
从华为到Tiktok,再到AI,哪怕是卖衣服和小商品的Shein和Temu都逐步在经历这“3道围墙”,逐一来看就是从外城打到内城的过程。对于亚非拉这些新兴海外市场,它可能得先初步解决一个有无问题,有些区域你即便是做出塑胶拖鞋,可能就在当地赚钱了。
达尼剖析突破3道围墙的3个过程
所以从外城打到内城,也分3个过程:先要解决当地产品的有无问题,其次是不断优化乃至解决问题,最后才是品牌问题。
其实中国的新事物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打进亚非拉的,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这条路线。所以,我觉得无论是从消费品还是从工业品层面,相对来说都比较容易进入亚非拉市场,先解决有无问题,再解决好坏问题,最后再解决品牌心智问题。
而欧美市场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变化很慢,不太能接受中国模式的新东西,日本也是一样。中国现在扫二维码已经完全普及了,但欧美等地区还是流行用信用卡,同样的还有游戏产品,欧美日对传统主机游戏更接受,而亚非拉对中国手游接受度更高。
延伸阅读:一文了解DeepSeek|凭什么挑战OpenAI? 创办人梁文锋是谁?

中企收购欧美品牌 较易打入海外市场?
我认为如果做自主品牌的话,进入欧美市场的难度肯定要比亚非拉高很多,之所以大家脑子里一直是欧美市场,我觉得这也许和我们的外贸资料相关。因为在外贸资料中,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以欧美采购商为主,或者甚至是我们制作,如OEM(代工生产)、ODM(原厂委托设计代工)等,即品牌是人家的,人家给我们下订单去造而已。但是中国的自主品牌,尤其是高科技自主品牌,想要进欧美的难度要高很多。
中国手机国内市场的领军品牌有小米、OPPO、华为、荣耀、vivo,但是中国手机真正打入美国的唯一品牌是联想,为什么?因为联想收购了摩托罗拉,摩托罗拉是美国产品,中国自己的品牌虽然在当地也有,但影响力不是很大。欧洲市场同样如此,TCL能成为打入欧洲市场的手机品牌之一,是因为TCL收购了法国的阿尔卡特手机。
同样情况的还有中国的电动车,如果看2023年的一些报告就会发现中国的电动车在欧洲还是可以卖的,除了比亚迪是10几年前就在销售大客车外,卖得较好的是上汽的名爵、吉利的极星等等──这还是被中国收购的欧洲品牌。(七之四)
(转载自观察者网,作者达尼为华为前海外业务负责人,导言、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
延伸阅读:张维为:中美民间大对帐 加速中国文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