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头四”访港万人空巷 香港文化中的集体回忆

撰文︰潘少权

  “披头四”,Beatles的中译,把其反叛特质表露无遗,贴题贴地,传意传神。那一年,披头四访问香港,数千人迫爆启德机场,成为香港文化的标记。他们歇斯底里迎接超级偶像;那一刻,香港年轻人一代和世界接了轨。那是1964年6月8日。

利物浦乐队风靡全球 披头四影响香港文化

  1957年初,几个英国利物浦年轻人,约翰连侬(John Lennon)、保罗麦卡尼(Paul McCartney)、灵高史达(Ringo Starr)和佐治夏里逊(George Harrison)组成“披头四”。几个高中生刚开始时在利物浦酒吧表演1小时,他们卖力,却不能说是受欢迎。

图为1964年6月披头四在香港召开记招的情况,前排是佐治夏里逊(George Harrison),后排(右起)依次为约翰连侬(John Lennon)、保罗麦卡尼(Paul McCartney)及代替灵高史达(Ringo Starr)的临时鼓手占美尼高(Jimmie Nicol)。和(图片来源:AP)

  当时德国汉堡有夜总会不想学一般酒吧以脱衣舞孃招徕,希望试试新表演模式,吸引年青人。于是从利物浦请了这四名年轻人,他们酬劳不多,夜总会音效也不好,观众也不是什么知音,只是一班买醉的人。但对这几个年轻人来说,可以旅行、可以表演,还有源源不绝的啤酒和美女。

  John Lennon曾说,正因为他们是外国人,不得不卖力演出。跟在利物浦不一样,利物浦唱1小时,每一场唱的都是一样。但在汉堡,他们有时要连续唱8小时,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就是怕观众厌倦。

  他们在汉堡,学到的不只是毅力,而且是什么歌都要唱,摇滚乐、还有爵士乐,而且舞台经验扎实。当披头四在1964年登陆美国,别人看是一炮而红,但他们之前已经唱了超过1,200场,都是现场演出。

  不断练习、不断演出,为他们音乐表演奠定基础,但距离成功,仍要天时地利。

1964年6月9日的《南华早报》记录了披头四访港的盛况。(图片来源:Getty)

狂野放浪受年轻人崇拜 改变香港文化

  第二次大战后,整个世界,尤其欧洲,一切由零开始。过去几百年崇尚的权威皇道、历史和文化价值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60年代,战后出生一代可算是新时代第一人,他们刚好十几岁,传统旧世界、保守价值观,已经无法满足躁动新一代。

  当年香港人仍在听粤曲南音,这些音乐已无法打动新一代。他们年轻反叛、拓落不羁,披头四热情狂野的音乐和放浪形骸的表现,既填补那一代人的空虚,亦为他们的苦闷打开一扇窗。披头四不只是一队乐队,他们的音乐和衣饰,既是年轻人争相模仿的潮流时尚,又是他们崇拜学习的生活态度。

  延伸阅读由贺岁片《家有囍事》看香港流行文化

1964年披头四访港行程包括为“香港小姐x世界小姐”比赛担任嘉宾。图为1964年6月8日约翰连侬(John Lennon)与香港小姐参赛者握手情况。(图片来源:AP)

  当年披头四在乐宫戏院(今美丽华酒店)演唱门票,卖30至75元;那可以是一般小市民半个月薪水;但两晚演出共4,000门票,一扫而空。一个东方殖民统治社会的年轻人,突然之间和西方流行文化拉上边,香港人不一样了,香港文化起了变化。

  Beatles的音符,代表一个时代,香港人也对上了嘴。 Beatles是60年代流行文化象征,改变香港文化,是香港年轻人走向西化的启蒙。

披头四的约翰连侬(John Lennon,左)、保罗麦卡尼(Paul McCartney,右)与香港歌迷合照。(网上图片)

  延伸阅读重温荔园集体回忆 你坐过叮叮船吗?

相关标签

夹心阶层置业遇金融风暴及沙士 推5年写入香港历史

1:52

香港茶餐厅|港式鸳鸯源自中医概念?黄家和:冲鸳鸯比冲奶茶更难

1:57
当代中国-飞凡香港-2008年香港暴雨大澳断路断水变“孤城”

2008年香港暴雨 大澳断路断水变“孤城”

香港历史上的银行挤提潮 促金管局成立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香港街道故事|铜锣湾利园山为何消失?这几条街为何以广东四邑命名?

垃圾征费|4‧22齐“走塑” 禁胶餐具外卖点算?网购棉花棒会否犯法?

宋皇台与消失的“圣山”|日军炸山扩建启德机场 宋皇台石一分为三?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