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31/03/2021
清洁龙阿德近年经常走入港人视线,由政府机构到街头建筑,也不难发现清洁龙阿德的踪影,犹如再度成为一种香港文化。那么,大家对同样是绿色、有个大肚子的垃圾虫,又有多少印象?香港人的日常交谈中,通常会提及“清洁龙”,还是“垃圾虫”?他们又是从何时开始成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垃圾虫70年代诞生 与清洁龙成香港文化
上世纪60至70年代,街头流动熟食小贩、露天熟食大牌档等旧日香港文化盛行,虽然有人情味,却也间接造成不少卫生问题,街头、窄巷遍地垃圾,老鼠为患。当时香港政府为了改善卫生情况,整顿环境,于是在70年代创作了虚构卡通人物垃圾虫,作为官方形象宣传大使,冀能提升港人的清洁意识和公德心。
垃圾虫形象生动有趣兼贴地,加上由叶丽仪主唱的《垃圾虫歌》以简单而明的歌词配上“洗脑式”旋律,成功将“乱抛垃圾等于垃圾虫”的印象牢牢植入市民心中,成为一种香港文化,人人都不想成为令人讨厌的垃圾虫,所以乱抛垃圾的市民亦明显减少。当年垃圾虫“红极一时”,不但令“垃圾虫”一词成为香港人日常用以嘲讽训斥乱抛垃圾者的香港文化用语,垃圾虫更加曾经受邀请到伦敦宣传“保持西敏寺清洁”运动。
《垃圾虫歌》叶丽仪
垃圾最可怕,垃圾最讨厌,
人人都憎佢,呢个垃圾虫。
垃圾虫,垃圾虫,制造垃圾损市容,
垃圾虫,垃圾虫,协力消除垃圾虫。
延伸阅读:旧时香港文化教子必备藤条、鸡毛扫 你“尝”过哪一种?
清洁龙接捧垃圾虫 成新一代香港文化标志
90年代,随着垃圾虫“退休”,宣传清洁香港的重任落在清洁龙身上。2016年,食物环境卫生署将旧有的清洁龙家族重新包装,并推出清洁龙阿德一角,并为他建立facebook专页,实行以社交媒体再次打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数年来,清洁龙阿德一直紧贴网络热话“抽水”,成功打入年轻人市场。
清洁龙和垃圾虫的努力 需学校教育配合
无论是60至70年代的垃圾虫,抑或是现在清洁龙阿德,两位吉祥物的宣传都做得非常充足,不少市民也能认出两个角色,不过,宣传到位,是否代表香港市民已培养出良好的公民意识?从2020年香港郊野遍地口罩垃圾的情况看来,答案不言而喻。多年来香港遍山垃圾、后巷老鼠为患,乱抛垃圾的问题亦未有因垃圾虫和清洁龙的出现而根治,想治标同时治本,其实应该从教育开始。
香港喜欢到日本旅游,甚至已经变成一种另类香港文化,其实,或多或少,港人可能也有留意到日本街头很少见到垃圾桶,但街上却非常干净。日本人自幼开始教育孩子要尽量避免制造垃圾,就算有垃圾也会带在身上,直至遇到垃圾桶才丢弃,如果一直没有看到垃圾桶,甚至会带回家。因此日本街头就算没有垃圾桶,也依然能保持整洁。
反观香港,无论清洁龙阿德多么尽责提醒香港人要保持清洁,如果港人自身没有爱护环境的自觉,“垃圾虫”只会继续不断出现。作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们都有责任爱护香港,为美好环境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