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豹回顧香港西式教育 培育首批華人精英

編輯︰黃皓頤

  西方對香港影響最大的,是西式教育制度。在全中國來說,(香港)可算是最早的。

丁新豹憶香港最早學校 「英華」和馬禮遜紀念學校皆從外地遷往香港

馬禮遜學堂是紀念第一位來華傳教士馬禮遜。1842年,馬禮遜學堂由澳門遷至香港,成為本地第一間教會學校。(網上圖片)

  香港剛開埠的時候,最早的學校有英華(書院)、馬禮遜學堂(又稱馬禮遜紀念學校),還有是1851年成立的聖保羅書院,號稱是香港成立的第一間英文書院。

  當中,「英華」和馬禮遜紀念學校都不是在香港最初成立的,它們分別是由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和澳門搬來(香港)的。

  馬禮遜紀念學校是香港其中一間最早出現的學校,大概有6年歷史。但不要小看這6年歷史,其訓練出來的人是很厲害,包括留學生之父——容閎。

丁新豹憶馬禮遜紀念學校僅6年結業 卻孕育出留學生之父容閎

(左圖)容閎是中國近代首位留學的人。其後,他倡議幼童留美計劃,獲得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在1872年至1875年期間清朝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赴美國留學(右圖)。這些學生平均年齡僅12歲。(圖片來源:網上圖片、視覺中國)

    容閎其實是珠海南屏人,因為家窮,把他送到澳門的馬禮遜紀念學校讀書,他也跟着學校來到香港,一直讀到1849年。這時學校結業,原因是沒有錢了。

  當時學校的校長帶了3個學生到美國,其中一個就是容閎。容閎在美國讀完中學後,到了耶魯大學讀書,也成為該校第一個華人畢業生。後來容閎在洋務運動中,曾經作出很大貢獻。

  他也是鼓勵留美幼童計劃的人,一共送了120個中國小孩去美國讀書。他們都在外國人的家中居住,所以個個都學得一口好的英文,好像詹天佑(中國著名鐵路工程師)、香港的周壽臣、唐紹儀等名人,都是留美幼童。

  當中歸功於容閎的功勞,他認為留學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更難得是,當時的清政府接受了他的提議。

  中國擁有幾千年文化,竟然送我們的小孩去一個建國不到100年的國家。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們看晚清歷史時,絕對不可以一筆抹殺晚清政府的這個貢獻。

  我們往往說清朝是腐敗、無能的,但其實是不是這麼簡單呢?我們(晚清)打了那麼多仗,但是一直都是輸,是不是還要繼續打下去,然後簽一堆不平等條約呢?又或者是應該盡量避免打仗呢?因為不夠人打,就盡量避免打。

  其實我們看歷史,應該要思考,不可以跟着(坊間)習慣性的說法,就說那班人(清朝)是沒用的。當時你的國家是太弱了,所以不夠人打,也是沒有辦法的。

  延伸閱讀:丁新豹看南京條約影響深遠 香港為何變成中西匯流窗口?

丁新豹憶「聖保羅」精英伍廷芳 香港首位立法局華人議員

伍廷芳是首位取得英國律師資格的華人,也是香港第一位立法局華人議員。其後他回到中國從政,曾擔任多個官職,包括外交總長。(網上圖片)

  另一個很重要的、在香港讀書的人,就是伍廷芳了。伍廷芳是聖保羅書院的學生,他幾乎是最早進入聖保羅的人,然後他去了英國讀法律,成為第一個在英國林肯律師學院畢業的華人。

  這間林肯律師學院是很厲害的。除了伍廷芳,何啟也是這間學校畢業的,以至最近的李柱銘也是出自這間學校的。

  伍廷芳回來後,成為了香港第一個立法局華人議員。但是他做了很短一段時間,就回去了中國。

  你可以看到在那個年代的人,雖然他們在香港居住,但其實內心是在中國的,而最難得是他們接受的教育是非常西化的教育。你看伍廷芳在英文學校讀書,又去英國學習法律,這些都是非常西化的東西。

  伍廷芳還未畢業,中國有兩位官員(李鴻章和郭嵩燾)已經看上他。當時的中國,一遇到法律的東西就很吃虧,所以很需要一個懂法律的華人,因此大家都很器重伍廷芳。

  最後伍廷芳就跟隨了李鴻章。在中國的民法方面,伍廷芳的貢獻也很大。後來在民國政府時,他也跟隨過孫中山,雖然他當時年紀比孫中山大很多。

丁新豹憶何啟從不穿唐裝 娶英籍妻子堪稱「全港最西化」的人

何啟每次出現都是穿西裝的,他是香港第一位獲封爵士的華人。(網上圖片)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是何啟,他也是個很奇特的人。何啟是一個牧師的兒子,一出生就是基督教徒,他在皇仁書院畢業,然後去了英國。初時,他在阿伯丁大學(Aberdeen University)大學拿了醫學學位,然後再去倫敦就讀林肯律師學院,後來成為了大律師。

  從來沒有人見過何啟穿唐裝,他可說是全香港最西化的人。在19世紀,何啟更娶了一位英國女子為妻,這已經算是西化到極致了。那個年代,根本沒有人會娶一位西方女子,而何啟就是這樣西化的人。

1912年,署理港督施勳(前左)、與署任輔政司金文泰(右一)、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左一)等,在港督府會見孫中山先生(前右)。 (網上圖片)

  但是在中國積弱時,何啟竟然寫了很多文章論述中國應該如何富強。可見,雖然他是一個百分之百香港仔,也是百分之百西化,但是他的內心會記掛着國家,希望國家好的。當時清朝打仗總是輸,所以他也很心悒,提出了一些維新思想。由於何啟是從英國回來,所以他主張的是君主立憲制。

  後來何啟在香港成立了西醫書院,以及為了紀念他太太的雅麗氏醫院。(八之二)

  (轉載自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歷史文化學堂──和諧與矛盾:論清末至中共建國前的中港關係》專題講座@YouTube,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

  延伸閱讀:大灣區歷史|丁新豹憶澳門最早接觸西方文化 中山原名香山 珠海唐家灣人才輩出

 

丁新豹憶基督教跟革命的關係密切?

丁新豹憶孫中山一番話 香港土壤萌生革命思想

丁新豹看南京條約影響深遠 香港為何變成中西匯流窗口?

大灣區歷史|丁新豹憶澳門最早接觸西方文化 中山原名香山 珠海唐家灣人才輩出

大灣區歷史|丁新豹看佛山陶器揚名中外 武術家黃飛鴻葉問顯赫有名

大灣區歷史|丁新豹看廣式變港式 粵劇雲吞麵廣彩都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