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從公有制、承包責任制到市場化 杭州非遺王星記扇廠浴火重生

編輯︰王子傑

  浙江杭州的製扇技藝是當地傳統文化之一,其中「王星記扇」製扇技藝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杭扇、絲綢與龍井茶,合稱「杭產三絕」。

  雖然是擁有百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王星記也曾經面對困境,但改革開放的春風,給予它兩次浴火重生的機會。

改革開放|王星記扇百年老字號 浴火重生全靠堅持改革

杭扇、絲綢與龍井茶,合稱「杭產三絕」。其中杭州「王星記」傳承的製扇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1984年4月7日,「杭州王星記扇廠1983年承包合同兌現大會」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舉行。在台上,王星記的領導宣布將會兌現合同獎勵,給予廠長個人獎金,同時全廠400多名職工每人增加一級工資,剩下的就投入新產品的研發。

  這一切源於1983年,時任王星記廠長的俞劍明,簽訂全國第一份廠長承包責任制合同,帶領全廠員工實行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第一次改革:廠長承包責任制

王星記的發展絕不平坦,曾經兩度深陷困境,是改革開放令其得以煥發新活力。(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王星記被摘掉「封資修」(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的罵名,得以恢復生產。

  但由於屬公有制企業,王星記一切生產活動都須按照既定計劃,無視市場需求,結果連年虧損。

  改革開放後,浙江推出《關於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試點的暫行辦法》。時任廠長俞劍明認為,老企業要加快產品創新,充分發揮職工積極性,才能更好發展。為此,他帶頭簽訂承包協議。

  新制度下,廠長統一掌握和行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權和指揮權,並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和指揮負全面責任。簡單來說,企業創造多少業績、招聘多少員工、發多少工資,可以讓企業說了算。

  俞劍明是一位幹勁十足,擁有創新精神的領導。合同簽訂後,工廠很快有所行動。

  首先是經營指標落實到各個部門,同時俞劍明大膽地打破以往論資排輩的用人機制,選拔一批年輕的技術骨幹。

  另一方面,工廠亦新成立新產品設計研發中心,開發絹花扇、微風扇等新式產品。

  俞劍明甚至帶領工廠首次參加在香港舉行的展銷會,一下子擴大知名度,打開東南亞市場。

  這些破天荒的嘗試,令王星記的全國第一份廠長承包責任合同,最終以超額完成的結果圓滿收尾。

  廠長承包責任制的成功,令王星記迎來大展拳腳的的好時機。到了1985年,王星記新大樓落成,產品種類更達到16大類400多種3,000多個花色,年產量突破620萬把,成為全國最大的紙扇生產商。

  由此,王星記得到第一次重生的機會。

王星記如今是成為中國的紙扇製造業中,產量最大、花色品種最多的大型綜合企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改革開放|再度浴火重生:產權為核心市場化運作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因為產品老化、人才流失,王星記再次陷入困境。

  1999年,王星記的員工只剩下60多人,負資產達170多萬元,有必要再次進行改革。

  杭州市政府在2000年時推進王星記改制,由全民所有制企業變成有限公司,實施以產權為核心的體制改革和市場化運作的機制改革。王星記在產品、經營、管理等方面採取創新方面,並落實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舉措,終於扭虧為盈。

改革開放|40多年發展 國企改革縮影王星記

王星記的發展之路歷盡風雨,其過程可說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歷經改革開放全過程的王星記,如今已經成功轉型,將傳統文化資源、非遺資源有機轉化為產業資源,年產值超過3,000萬元,國有資產增值至1億多元。

  從1983年簽訂全國第一份廠長承包責任制合同,到2000年市場化改制,再到2009年資產重組,優化結構成為國有控股公司。

  王星記40多年的發展,可以說是國家推動國企改革的一個縮影。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中國唯一中外合資電訊運營商 曇花一現的深大電話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曾是中國最神秘禁地 一封信推動天安門城樓開放

改革開放|2600年歷史的農業稅正式廢止 農業大國邁向工業化國家

改革開放|回憶深圳第一代「拓荒牛」 基建工程兵與竹葉賓館

改革開放|中國唯一中外合資電訊運營商 曇花一現的深大電話

改革開放|曾是中國最神秘禁地 一封信推動天安門城樓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