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牛二虎」有幾大力?

  形容一個人力大無窮或者使出很大的力氣,我們會以「九牛二虎之力」來形容。

  為甚麼是「九牛」與「二虎」呢?

  「九牛」語本《列子·仲尼》:「吾之力者,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能撕裂犀牛的皮革、能拖曳九頭牛的尾巴,可想其力氣之大。

  「二虎」則指春秋魯國的大力士管莊子刺二虎的故事,典出《戰國策·秦策二》。

  故事的原文指兩虎爭吃一個人,管莊子在兩虎互相鬥爭時殺了兩虎,說:「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爭人而鬥,小者必死,大存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

  歷史記載有九牛二虎之力的人不少,第一位首推呂布。

  呂布是三國時期第一猛將,「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可見其歷史評價極高,戰鬥力是毋庸置疑的。

  呂布天生神力,他在孩童時,竟將身高和體重比他超出幾倍的大力士摔跤手撂翻在地,頓時轟動了整個賽場,人們呼之為大力士神童。

  呂布的故事,也可見諸於元代鄭光祖的《三戰呂布·楔子》:「兄弟,你不知他靴尖點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另一有神力之士,就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

  據說項羽能舉千斤重的鼎,一生征戰無數,但由於性格剛愎自用,不太重用身邊謀士,最後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延伸閱讀:趣談中國文化|「三人成虎」是指三個人變成老虎?

「升上神台」與「神台貓屎」  

  傳統社會當中,民間信仰是老百姓生活的重要一環,即使到今時今日,仍有不少人習慣求神問卜,有的為求心安,有的就祈求神明庇佑。廣東話俗語,也有一些與民間信仰習慣有關。

  當一個人上升到較高的職場或社會地位時,便可以「升上神台」或「擺上神台」來形容。

  神台一般是指木製的櫃,用以供奉神靈,部分宗族及家庭在神台上安放祖先以作供奉。但凡能安放在神台之上,都體現其受人景仰及尊重,地位崇高。因此當有些人被形容為升上神台,就意味這個人的身份大大提升。

  另一個與神台有關的廣...

「鵲巢鳩佔」原是理所當然?

   「鵲巢鳩佔」指強佔他人住處和位置,但其古代解釋原來根本沒有這個意思的。究竟有甚麼意思?

  「鵲巢鳩佔」成語裏有兩種鳥:鵲和鳩。鵲指喜鵲,棲於山野間;鳩,不是指鳩鴿類的斑鳩,而是指俗稱布穀鳥的一種杜鵑,古稱鳲鳩 (粵音:師究)。

  各種鳥類都有一種共同的本領,能夠用口銜着泥和草,用來在樹上築巢居住,只有鳩鳥是例外。

  鳩不會自己築巢,只憑體力比較強,用武力欺凌別種鳥類,霸佔別種鳥類的鳥...

擔屎唔偷食  

   「擔屎唔偷食」在粵語中形容一個人非常老實,但仔細一想,一個人就算再狡猾也不至於會偷食糞便的,那麼這句話到底是從何而來?

  話說從前有農戶會委託「挑糞工」進城收糞水為自家的田地施肥。為了報答這些城市「挑糞工」,農戶到了有收成的時候,會把一些土特產送給他們。

  不過,有些清廉的挑糞工不好意思收下農民的禮物,拒絕將禮物帶走,因為這種不接受額外待遇的舉動,清廉的挑糞工就會被讚揚為「擔屎唔偷食」了。

  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有指...

翻轉豬肚就係屎

  好朋友翻臉不認人、情侶分手後互相指罵,這些由「如膠似漆」變成「水火不容」、由和睦關係轉變成仇視敵對的情況,我們都會以一句「翻轉豬肚就係屎」來形容。   翻轉豬肚後當然就是豬的消化物,但為何又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連接起來?

  豬肚,也就是豬胃,是廣東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

  豬肚表面上光滑整潔,好容易洗乾淨,但裏面實則藏有消化物,所以屠夫在宰殺的時候,需要將豬肚的內部翻出來,將裏面半消化的食物和消化粘液清理乾淨,才能送入廚房烹飪。

  表面光潔的豬肚一經反轉,就是骯髒的消化物,所謂「翻轉豬肚就係屎」就是表示原本和睦友...

相關標籤

室雅何須大 花香不在多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這是形容一個人品格高尚的名句之一,來自「詩書畫三絕」之誉的清代名士鄭板橋。

  鄭板橋曾在江蘇鎮江別峰庵讀書,這一句話是他當年在屋門題寫的對聯。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的意思是,居室清雅有緻,地方不必大;花朵只要香氣芬芳,數量不在於多。

  「室雅何須大」暗喻最重要是居住的人,如果屋主品德高尚,情趣自必高雅,就如花朵能散發香氣,不在於多少。對聯反映出作者的清高自潔、不媚...

春雨貴如油

  踏進春天,大家可能對濕悶的天氣感到煩悶,不過對農夫來說,春雨是非常可貴的,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這種說法在宋朝已出現。宋《景德傳燈錄》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古時油是一種貴價的生活用品,因為油能夠點燈、煮菜、生火、取暖,是賴以生存的用品。

  春天下一場雨,是喜雨,能潤澤大地萬物,像油一樣重要。

  明代《春雨》也有說:「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可以看到古人對春雨...

知而好問 然後能才

  大學問家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對怎樣成才,有一段傳頌千古的見解:「志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情性,然後能修;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其中,「知而好問,然後能才」意思就是指天資聰敏而又肯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就可以成為有用之才了。

  春秋時代,孔子被尊為「聖人」,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然而,他不只教人,自己也會虛心向別人請教。

  有一次,他到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一進祖廟,他覺得每樣事情都很新奇,不時向人問這問那。這個時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