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中關村發展史 從不起眼小村莊到「中國矽谷」

編輯︰王子傑

  說起高科技產業,除了深圳,還有首都北京的中關村。

  中關村到底如何從小村莊,搖身一變成為年總收入突破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中國矽谷」呢?

中關村如今已是中國推動科技創新的「名片」。圖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改革開放|中關村參考美國經驗 建中國第一個科技園區

  中關村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是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及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

  然而,在改革開放前,中關村只是北京西北郊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不但莊稼地被切割得七零八落,而且與眾多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為鄰的,是大批冒着黑煙的手工作坊式鄉鎮企業。

  1980年10月,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春先為首的一批科技人員,成立了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目標是探索在中國條件下,發展類似美國矽谷和「128號公路」的技術擴散模式。中關村就是試驗場,希望能夠將移植美國硅谷經驗的設想。

  當時,三次訪美歸來陳春先在報告中說道,「美國尖端科學高速發展的原因在於技術轉化為產品特別快,那裏已經形成幾百億美元產值的新興工業。我總覺得中關村有很大的潛力沒有挖出來。我們必須轉變觀念,革新體制。」

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是中關村第一間民營科技企業,也是日後形成「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起點。(網上圖片)

  這是「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科技企業的雛形。

  短短4年後,中關村就有40間科技企業,年營業額1800多萬元,代表性企業有「兩通兩海」,即四通公司、信通公司、京海公司、科海公司。

  1987年12月,《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調查》報告出爐,促使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決定在中關村成立中國第一個科技園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

  中關村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伴隨「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這地方也被稱為「倒爺一條街」(倒爺是指小買賣),很多公司以「科技開發」的名義,走私、倒賣電子產品。

  雖然銅臭味濃,但對於中關村往後的發展,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因為在倒買倒賣電子產品的過程當中,企業也有智力上的投入,會進行研發工作及提供相應的服務。

這一間位於中關村的小平房,就是現今全球最大個人電腦生產商之一聯想集團創立的地方。(網上圖片)
中關村曾經有「倒爺一條街」的臭名,很多公司以「科技開發」的名義,走私、倒賣電子產品。(網上圖片)

改革開放|中關村站穩腳步後 轉型走創新路

  以中關村大街1號的海龍電子城為例,其開業標誌着中關村電子賣場時代的開始,鼎盛時期年銷售額達60億元,店舖數量多達600間,單一店舖一天能接到上百個訂單。

  2007年後,隨着電商興起,海龍電子城開始走下坡路,更伴隨着假貨橫行、魚龍混雜的情況。到了2015年3月,海龍電子城掛牌「智能硬件創新中心」,開始從傳統電子產品經營向智能硬件創新轉型。

  中關村一直緊貼發展潮流,如今功能定位上不再鼓勵發展電子賣場等業態,昔日的「電子一條街」徹底變成「創新創業一條街」,是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創新創業中心之一。

經過數十年來的發展及轉型,中關村已成為全球創新資源聚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圖片來源:Getty)

  中關村現有200多間創業孵化機構,同時集聚近600間聯盟協會等社會組織,以及上千間法律、會計、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是全球創新資源聚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中關村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它的成功經驗對於中國繼續擴大改革開放有資政作用,也給予中國其他地方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啟迪。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在老舍茶館喝大碗茶 數十年來仍然2分錢一碗?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上海證券交易所誕生記 從第一個股票到第一間證券交易所

改革開放|回顧中國互聯網發展史 28年間從0到10.51億

改革開放|第一條高鐵京津城際鐵路 開啟中國「高鐵時代」

改革開放|由一孩到三孩政策 衝擊新生代生育觀念

改革開放|在老舍茶館喝大碗茶 數十年來仍然2分錢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