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電視神劇 《渴望》 呼喚人性光輝

撰文︰潘少權

  80年代改革開放,部分人初步嘗到成果,但國門開放了,面對洶湧而至的商品浪潮,現實世界的落差,令國人心理備受衝擊,就在此時,電視劇《渴望》橫空而出,填補了對過去人際間單純美好的回憶,對未來仍抱有期盼的憧憬。

全民追捧紅遍神州 成改革開放歷程縮影

  《渴望》是1990年播出電視劇,50集的家庭倫理劇,收視率高達9成,盛況空前,紅遍大江南北。其受歡迎程度,從這幾句話「舉國同悲劉慧芳,全民齊駡王滬生,萬眾皆嘆宋大成」,可知一二。

劉慧芳這角色,集東方女性所有美好於一身,非常理想化的人物,聰慧、勤勞、良善、樸實、賢惠。(圖片來源:中新社)

  劉慧芳,工廠女工,年輕漂亮,善良;王滬生,大學畢業生,階級成份不好,來廠勞動;宋大成,車間副主任,有恩於慧芳。慧芳喜歡滬生,不顧一切結婚;宋雖失望,仍對慧芳時加照顧;慧芳結婚後,和滬生家庭文化和人生價值不同,加上她堅持撫養把街上拾回來棄嬰小芳,二人矛盾更多。

  滬生姐姐亞茹,醫生,亦嫌棄弟婦慧芳養女小芳,但滬生姐姐亞茹卻不知道小芳正是她親生女兒。他和未婚夫羅岡誕下私生女,因羅岡犯了事被通緝,怕牽連亞茹,偷偷丟棄生女。文革後滬生被平反,地位提升,人亦變心,和慧芳離婚,令慧芳日子更苦更艱難。

  最後,小芳身世大白,慧芳作出了全國觀眾都不希望見到的抉擇。

真實反映改革開放年代 帶出被遺忘傳統價值

  故事簡單,卻是真人真事,情節毫不曲折,像歌詞「故事不多,宛若平常一段歌」;但人物塑造豐富厚實,亦十分典型,代表最普通中國人,傳統美德「劉慧芳」、始亂終棄「王滬生」和憨實忠厚「宋大成」。他們都反映了那個時代中,一些被遺忘的傳統道德;這些在之前電視劇中十分罕見。

扮演劉慧芳的張凱麗亦因而被稱為「國民媳婦」,並拿下金鷹獎「最佳女主角」。(圖片來源:中新社)

  80年代改革開放,除了引入港台和外國劇集,國內沒有什麼讓大家能夠記得的電視劇,即使自製劇也多是改編自小說,像《渴望》原創而又是時裝劇,又反映當代中國社會劇集,自然十分受歡迎。全劇沒外景,為什麼沒外景?因為製作預算不多, 100萬人民幣要拍50集,而且時間緊迫,只得3個月籌備。

  毛阿敏唱的主題曲,歌詞「悠悠歲月,欲說當年好睏惑,亦真亦幻難取捨。悲歡離合都曾經有過,這樣執著,究竟為什麼」也街知巷聞,人人朗朗上口,成了一個時代的符號。

  有份參與創作的作家王朔說《渴望》是「讓好人好到家,又倒霉到家,就容易讓觀眾同情,就有戲」;他是要引起觀眾對傳統道德觀的反思,即是他們應該先是同情慧芳,最後是諷刺、嘲弄,甚至批判慧芳。但他意想不到的,是劇集播出後,觀眾竟一面倒的同情、喜愛,甚至歌頌慧芳。

  這也難怪,人性光輝,就是真善美。

《渴望》既有80年代傷痕文學影子,對過去的懷緬和留戀,亦有對改革開放的滿懷憧憬,與及對未來滿是迷茫的情感鋪墊出來。(圖片來源:中新社)

買奢侈品先要有它?僑匯券的獨特歷史

改革開放 桌球熱席捲全國

中美關係破冰 全國捲起英語熱潮

打開中國改革開放大門 鄧小平曾9度登《時代》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