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中年」河南民警 7年往返北京80次 記錄故宮四季

編輯︰紀小婷
撰文︰戴路雨

  年近50的蘇唐詩身形魁梧,總是扛着攝影器材,自稱「斜杠中年」。這個在古建築攝影圈頗有名氣的河南阿叔,原本職業是商丘虞城縣的一位基層民警。他利用業餘時間走遍各地,鏡頭中記錄最多的場景,就是故宮

7年拍3萬張靚相 捕捉故宮一磚一瓦

  在過去7年多的時間裏,蘇唐詩像隻遷徙的候鳥,利用周末和假期,往返北京近80次,在故宮博物院的一磚一瓦、一梁一柱之間捕捉光影,積累拍攝了3萬余張絕美的相片。

蘇唐詩用相機記錄故宮的四季變化,圖為他鏡頭中的春日故宮。(圖片來源:蘇唐詩@微博)

  故宮總令蘇唐詩感到驚喜。他拍攝的故宮春天落英繽紛,夏天風移影動,秋天優雅深邃,冬天浪漫靜美;不變的共同點是,這座600多年歷史的古建築群,在他的鏡頭裏褪去了往日的高傲威嚴,充滿着恰到好處的平和與溫柔。

蘇唐詩拍攝的故宮富有特色,他不單將眼光停留在宏偉的建築上,更用心發掘一磚一瓦的細節之美。(圖片來源:蘇唐詩@微博)

  有一次接近故宮閉館時間,天空突然下起暴雨,太和殿上方的天空恰好被堆積的雲層一分為二,一半藍天白雲,一半烏雲密布。「這麽難得一遇的場景,不拍完肯定不願意走」,蘇唐詩說自己厚着臉皮一面跟工作人員「死纏爛打」,一面不停「咔嚓」按下快門。那天的照片,也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

故宮太和殿上方一半烏雲一半晴天,為了捕捉這個畫面,蘇唐詩與準備收工的工作人員不斷周旋,最終才得以拍攝。(圖片來源:蘇唐詩@微博)

  而他最難以忘懷的,是故宮雪景。2019年春節,蘇唐詩搶到一張火車站票,拎着十幾公斤重的攝影器材,站了5個鐘頭去北京,用鏡頭記錄下紅墻黃瓦之上大雪紛揚灑落的美景。

蘇唐詩鏡頭下的冬日古建築,古老又靜謐。(圖片來源:蘇唐詩@微博)

  蘇唐詩拍攝的故宮,也引起了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的共鳴。他曾評價「我被眼前這些照片打動」。2019年,蘇唐詩的攝影作品集《看見,不一樣的故宮》出版,單霽翔專門為其寫序:「我看到了已然落下神壇,走入人間的太和殿廣場,格局依然恢弘,卻多了些和藹可親」。

蘇唐詩的作品在古建築攝影圈小有名氣,他的故宮影相已經集結成書。(圖片來源:蘇唐詩@微博)

  延伸閱讀:《我在故宮修文物》: 傳承千年工匠精神

拍攝故宮等200多處古建築 傳播中國文化

  蘇唐詩出生於書香世家,考入警校後,因學習刑事勘查技術而開始學習拍攝。畢業後,蘇唐詩進入當地公安局工作,負責案件勘查紀實。

  繁重的工作中,攝影逐漸成了他緩解壓力的方法。他從家鄉旁邊的黃河故道拍起,早上5點起床,開40分鐘車去拍一個小時,再回警局工作。一張滿意的相片誕生,往往需要十幾個清晨的默默堅持。

學習攝影原是出於工作需要,沒想到後來成為蘇唐詩一生的愛好。(網上圖片)

  一次帶家人去山東單縣旅遊時拍攝的「百壽坊」古代建築牌坊,令蘇唐詩獲得第一個全國性的攝影古建築獎。他從此決定用自己的作品,讓更多的人看到中國傳統建築之美。

  除了故宮,多年下來,蘇唐詩已經探訪了全國各地200多處古建築。從開封山陜甘會館、應縣木塔,到天津獨樂寺、蘇州園林……雖然受到無數讚譽,但蘇唐詩仍然覺得「自己拍的照片還不夠好」。

蘇唐詩走過一個又一個古城,流連於一座又一座古建築,用鏡頭記錄中國歷史建築。(網上圖片)

  在不斷練習拍攝技巧的同時,蘇唐詩也在持續學習古建築相關歷史和理論知識。他還時常聯系清華大學、蘇州大學的老師一齊討論,話題從追求攝影之「術」延伸到感悟文化之「道」。

蘇唐詩拍攝的武當山,體現出自然、建築、人之間和諧共生的關係。(圖片來源:蘇唐詩@微博)

  蘇唐詩不止一次說:「六百歲的故宮,是有生命的」。他想通過自己的攝影作品,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聚焦中國古建築之美,及其背後所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他說:「我想通過自己的攝影作品,做變化的記錄者、故事的講述者、文化的傳播者」。

  延伸閱讀:1900萬人次|600歲故宮獲新生 參觀人次冠絕全球  

  延伸閱讀:故宮博物院 由博物館變身當代中國跨界潮流文創中心

中國00後團隊造國產無人機 兩度打破續航世界紀錄

街市女畫家趙衛紅「左手煙火 右手詩意」 從賣菜到開畫展的奇妙人生

北京冬奧|「冰絲帶」設計師 將中國智慧融入奧運建築

月壤研究背後的故事:「塵中尋寶」如履薄冰

相關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