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雄獲沈從文啟蒙 改變研讀中國文化歷史的觀念

編輯︰黃皓頤

  一個生長於湖南邊陲之地,整日與大自然打交道的野孩子,青年時代混迹於龍蛇混雜的軍旅;忽然靈光閃動,隻身遠闖人文薈萃的北京,浪迹於文學園地。(沈從文)30歲後名氣漸顯,奠定在文壇的地位。中年由作家而晉身大學教壇,一身而兼作家、教授和文學刊物主編多職,享譽日隆。

陳萬雄憶沈從文曲折人生 卻無阻創作傳世著作

陳萬雄指,沈從文經歷過曲折的人生,但其容貌舉止未有留下世故和滄桑的印記,並且仍保持着一顆赤子之心。圖中是陳萬雄(左)與沈從文在沈家中合照。(圖片來源:《讀人與讀世》)

  1949年後打入另冊,離開文壇,擔任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講解員,用他的話說,就是「在午門樓上轉了十年,學了十年」。幾十年陰晴不定的政治空氣下,他長時間絕迹於文學界和教壇,苦心孤詣,自甘寂寞,從事文物的研究。

  這樣曲折的人生過程,這種甜酸苦辣的閱歷,在沈先生的行止容貌上,竟然沒有留下任何應有的世故和滄桑的印記。年過古稀,仍然一派純真,真是不可思議。這種純真,沒摻入一點造作,又不同於長於富貴、少不更事、不通世務的天真。沈從文先生保持着的,原是一顆赤子之心。

  延伸閱讀:陳萬雄初訪沈從文印象:純真誠摯擁赤子之心

  頓然,我明白了,只有這樣性靈的人,才會成為頭等的文學家。沈先生頭一回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天生的文學家。舉止以外,他談事情總像講故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幾十年間,見過不少不同的文學家,再未有人給我留下近似的印象。

  想像中的曹雪芹,也應該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物,才會飽歷世變滄桑,窮途潦倒,仍意氣岸然,鍾情山水,遊於眾藝,才會寵辱不驚,成就《紅樓夢》這樣的人性刻畫深刻而仍滿溢性靈的偉大作品。

  80年代開始,我猛然醒覺,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別有天地,自此躑躅尋覓,至今不休,沈從文先生便是啟蒙者。

陳萬雄從沈從文的古代服飾書籍 加深了解中國文明史進程

陳萬雄參與沈從文編著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出版工作,直言從書中的內容和見解,令他大開眼界,更轉換研讀中國文化歷史的觀念,領悟到「雖小道亦有可觀焉」的道理。(網上圖片)

  我參與沈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的出版,已是後期的工作。中國向以「衣冠王國」自居,但是,不要說普通人,縱使人文學科研究者,對幾千年的衣飾流變,各類織染技術、紋樣藝術,可以說是不甚了了。

  《中國古代服師研究》的具體內容和見解,不僅讓我大開眼界,而且,該書主題雖云研究中國歷代服飾,涉及的卻是中國文明史的方方面面。沈先生通過服飾的研究,同時疏解了中國文化上不同層面的諸多問題,提出眾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

  延伸閱讀:陳萬雄憶王德昭老師的為學與做人

  該書對我最大的衝擊,是啟動我轉換研讀中國文化歷史的觀念,領悟了「雖小道亦有可觀焉」的道理。一直以來,我們所關注的文化史,其實是中國學術思想史,或者是中國哲學文化史,甚能籠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方位揭示文明進程的文化史。(三之二)

  (經作者授權,轉載自陳萬雄《讀人與讀世》,標題及分段經編輯整理)

陳萬雄:認識文物歷史世界的沈從文

陳萬雄憶沈從文鼓吹「古為今用」 大眾加深認識中華文化藝術

陳萬雄初訪沈從文印象:純真誠摯擁赤子之心

陳萬雄30年的體驗:變的是時代 不變的是精神

陳萬雄憶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戰皆在呼倫貝爾草原

陳萬雄:沈從文研究文物歷史新方法 實物結合文獻全面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