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剛:去新疆 童年夢想成真

編輯︰黃皓頤

   念小學時,我從課本裏讀到張騫通西域和班超投筆從戎;從收音機裏學會唱《達阪城的姑娘》;在家裏聽長輩們談到盛世才和包爾漢。所以我很早就有到新疆去的夢想。

30年來見證新疆改變

遊新疆烏魯木齊必到的大型地標建築——新疆國際大巴扎,被稱為「新疆之窗」,是購物、娛樂和飲食集中地。(圖片來源:Getty)

  1987年夏天從美國回國講學,講課結束後,邀請單位依例請我在國內旅行兩周。前兩次我要求去新疆,都被婉拒了。這一次我又說想去,邀請單位爽快地同意了。8月中,我和妻子乘飛機到烏魯木齊,停留了3天,又飛到喀什待了4天。童年的夢想居然成為現實!

     30年前的新疆和今天完全不可相比,當年我們在喀什機場的經歷就能說明。

  延伸閱讀:張信剛論中國文化獨有的「天下」觀

  離開喀什前,發現飛機的一隻輪子有問題,幾名技工修了兩個多鐘頭沒成功,天已經黑了。機場沒有照明設備,夜間不能起飛,於是乘客被送進大汽車去賓館過夜。

  已經裝進飛機的行李並不還給乘客,一身汗也無法換衣服。第二天一早,一架載着乘客的民航班機繞道來喀什,放下一隻輪子,立即重新起飛。新輪子很順利地換上了,也沒有測試就讓我們登機前往烏魯木齊。

  30年來我多次到新疆,只因為我對她有一種癡迷。正是這種癡迷使我逐漸認識了新疆,並見證了她的變化。

新疆哈密的小麥見證人類文明史

新疆哈密市白石頭景區附近的油菜花田在盛夏爭相開放。在天山腳下,草原與油菜田相間,碧綠金黃相映下,成為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吸引各地遊客前來觀光。(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4,000多年前,一些說印歐語系語言,深眼眶高鼻樑的部落利用被他們馴服的馬,從黑海北岸沿着歐亞草原向東移到阿勒泰山脈北麓。其中一支翻過阿勒泰山,南下到新疆北部的草原;他們被考古學者稱為吐火羅人。 繼而,一部分吐火羅人向東南移動到河西走廊——漢文史書稱他們為月氏人。

  在哈密附近的巴里坤草原上有一座3,200年前的石結構,裏面發現不少陶器,還有已經碳化的麥粒;學者認為這裏可能是吐火羅人(月氏人)的王庭。吐火羅人把西亞的小麥帶到河西走廊,因此中原地區才有了小麥。 這是人類文明史中的大事!

  哈密素來是絲綢之路上的要地。 今天無論是乘火車或是走公路,哈密仍是從內地進出新疆的必經之地。

新疆「哈密瓜」名字的由來 

新疆特產哈密瓜的名字,是由清朝康熙帝賜名。(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西元14至15世紀,哈密屬於東察合台汗國,由成吉思汗的後代統治。明永樂建都北京後,需要同時面對瓦剌(西蒙古)和退回蒙古高原的北元政權。他於1402年封哈密的蒙古統治者為忠順王;明代中葉,哈密的蒙古統治者改信了伊斯蘭教。

  到了清初,西蒙古準噶爾部崛起,先在南疆消滅了東察合台汗國貴族所建的葉爾羌汗國,繼而在蒙古挑戰清朝的權威。當時處於兩大勢力之間的哈密王決心依附清朝,派專使朝見康熙,並呈獻甜美的瓜果。康熙把這個新疆特產命名 「哈密瓜」,並封獻瓜者為「世襲王公」。

  延伸閱讀:張信剛教授分享:文明的激盪─—歷史觀點與未來展望

  雖然哈密的情勢一向複雜,哈密的王統卻持續了233年;第九代哈密王1930年才被馮玉祥逐出王宮。今天,重修過的哈密王府是重要的旅遊景點。

  比哈密王府更廣為人知的是「哈密瓜」。對這個來自全國的美譽,哈密之西大約200公里的鄯善的瓜農們心裏並不甜美——我在鄯善參觀瓜田的時候,有瓜農告訴我,「哈密瓜」的主要產地是鄯善! (八之一)

  (經作者授權,轉載自張信剛《文明的地圖》,標題經編輯整理)

張信剛讚揚 堅守崗位的烏魯木齊老學者

張信剛看絲路北樞紐—吐魯番的文化融合

張信剛論中國文化 傳揚天下大同理想

張信剛論中國文化獨有的「天下」觀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