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噏廿四

  廣東話中「噏」的出現次數極高,有「亂噏廿四」、「亂噏」及「齋噏」等。當中的「噏」指說話,但具貶義,說話內容不真實,隨便胡扯。亂說一通的,就是「亂噏」。「噏」與「廿四」又有甚麼關係?

  俗語「亂噏廿四」在「亂噏」加上「廿四」,這有不同的解釋。有說廿四並沒有特別意思,主要是加強語氣,表示眾多、很多的意思。另外,有指廿四是中國古代廿四部正統的史書,比喻凡事有根有據,不能亂說,豈容「亂噏廿四」!例如,病人應遵從醫生的指示,準時按份量服藥,因為醫生可是專業,不會「亂噏廿四」的。

  至於「齋噏」則指只說不做。例如,某人的說話看似非常動聽,承諾在一年內解決歧視問題,但細看之下發現實質方案欠奉,恐怕他只會說、不會做,齋噏罷了。

拋浪頭

  細心觀察,原來從日常生活到政治角力不時也會「拋浪頭」。這種所謂虛張聲勢的情況,上一輩香港人熟悉的舊歌《拋浪頭》,對這個俗語給了一個到位的解釋。

  鄭君綿與鄧寄塵生動抵死地唱出一對新相識的男女,如何虛張聲勢,批評對方的衣著打扮,時尚髮髻配鮮色襯衫變成老土的「鄉里壽頭」,一個說自己打西洋拳時,另一位說自己耍太極拳,各不相讓。

  政治世界也有所謂的「bluffing politics」(拋浪頭政治),不同陣形虛張聲勢,打擊對手並提升自己的形象,...

無尾飛堶

  「無尾飛堶」背後有一些已久被違忘的史實,值得大家重溫學習,也帶出有意思的一面。

  背景是宋時的寒食節﹐為紀念春秋時期忠臣介子推被燒死的故事。古時清明節前有寒食節﹐不准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明楊慎《丹鉛餘錄·卷九》記載「宋世寒食有拋堶(粵音:駝)之戲,兒童飛瓦石之戲,今之打瓦也」。飛堶便是宋時寒食節期間,流行的兒童遊戲,「堶」指磚,但飛堶不是飛磚,而是飛較細小輕身的瓦石,把瓦石...

新絲蘿蔔皮

  所謂人靠衣裝﹐以衣飾打扮突顯或提升身份地位,無可厚非。偏偏在勢利的社會,又出了「新絲蘿蔔皮」的說法。

  話說舊時上流社會人士愛穿皮草,而皮草又分等級,入門的有一款叫老羊皮,其毛白且長,看起來就像切成幼絲的白蘿蔔絲。而穿上這件如白蘿蔔絲皮草的人,被形容是身家不多又愛撑場面的,久而久之有了「新絲蘿蔔皮」這個俗語,比喻身份不配,是看不起人、貶低人的說話。

  例如,這名窮小子不但花光了積蓄,還欠下纍纍債務...

非洲和尚

  每次見到這句諺語,都不禁一問:非洲有出家和尚嗎?

  廣東話俗語有好些具備猜謎語和把玩同音或近音字的特性。來猜一猜「非洲和尚」的解釋,首先非洲某些地區位處赤道,那裏的人膚色較黑,於是以非洲指膚色黑的人;至於「和尚」又稱僧侶,取其「僧」字。結合起來變成「黑人僧」,「黑」與「乞」、「僧」與「僧」的廣東話發音十分接近,結果成了「乞人憎」,指惹人討厭。

  ...

相關標籤

上墳不帶五果 家中無災禍

  4月清明節前後,很多人都會去掃墓。掃墓會帶備三牲祭品,水果是少不了,是不是所有水果都可以用來掃墓拜祭先人?俗語有說:「上墳不帶五果,家中無災禍」,哪五種水果不宜供奉給先人?

  第一是空心果,如哈密瓜、木瓜,代表不幸;第二是梨子,有分離的意思;三是莓類水果如草莓、藍莓,因為「莓」普通話有「沒」的意思,不吉利;四是一串串的水果,如荔枝、葡萄,有「串串隨祖」,傳統認為對祖先不敬;五則是多種子水果如石榴、百香果,多籽水果被認為是「不夠純潔」,恐有不敬之嫌。

  中國傳統祭品都與...

揚州炒飯原是皇帝吃的?

  香港人喜歡吃的「揚州炒飯」,是用雞蛋、蝦仁、叉燒等食材烹調而成的美味炒飯。揚州炒飯遠近馳名,它的由來有什麼特別呢?

  這道美食的由來有幾個版本,其中一個,相傳是隋煬帝南巡江都(今揚州)時,命人煮他喜歡吃的「碎金飯」,就是雞蛋炒飯,從此揚州人便把金色的雞蛋炒飯稱為「揚州炒飯」。

  也有另一個傳說,揚州炒飯出自民間。早在春秋時期,揚州古運河邗溝上的船民,喜歡用雞蛋炒飯。當時人們會把中午的剩飯留到晚上,加入一兩隻雞蛋...

輕僄僄

  這個廣東方言應該不難估到吧!對的,「輕僄僄」就是廣東人日常都說到的「輕飄飄」,意思就是形容某人或某一件物件比想像中輕柔。「僄」發音亦作「飄」。

  詹憲慈《廣州語本字》:「僄僄者,形容物之輕也,俗讀僄,若飄。」「僄」字在古時已經有,在《說文解字》作「輕也」。

  荀子形容楚人《荀子·議兵》形容楚人矯捷,就曾說:「輕利僄遫,卒如飄風。」就有身輕如燕、靈巧矯健的意思。今天我們說的「輕飄飄」,其實就是「輕僄僄」啦。

  延伸閱讀:龍九子之一:贔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