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中國文化|爛醉如泥的「泥」 是動物?

編輯︰紀小婷

  中國文化中,「爛醉如泥」的意思是說,一個人飲酒過量、醉得不成人形。很多人以為這個「泥」就是「泥巴、泥土」的意思,其實不然。  

「爛醉如泥」源自中國文化古書

  這裏的泥,其實是一種蟲。根據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古書《能改齋漫錄》記載,原來「爛醉如泥」的「泥」是一種生活南海的蟲,這種蟲一離開水便會變成泥狀,其他古書也有類似記載。後人於是用「爛醉如泥」一詞,形容飲醉之後醉得不似人形、好像泥的狀態,是不是很貼切呢? 

趣讀中國文化|骰子上的「一」和「四」為何是紅色?

趣讀中國文化|「搵著數」為何又叫「撈油水」?

趣讀中國文化|說話奉承為何叫拍馬屁?

趣讀中國文化|古代已經有「紳士」?

相關標籤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