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登楊浦大橋 浦東改革開放起點

撰文︰華思齊

  1993年底,一個寒風細雨的日子,上海刮着大風,氣溫跌至零度。年屆90歲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惡劣天氣下堅持下車,頂着帽子、套着大衣,登上由中國造橋工人一手一腳打造的「楊浦大橋」,在兩個女兒攙扶下走了2、30米。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 晚年最關心上海

  站在鄧小平身旁的上海黃浦江大橋工程建設總指揮朱志豪告訴他,這座是當今世上最大的斜拉橋,鄧小平高興地握着他的手說:「感謝上海的工程技術幹部,感謝上海的造橋職工,向他們問好。」鄧小平的笑容,對他感受至深。

  對上一年,鄧小平參觀上海南浦大橋時,曾經問他:「這座橋是不是世界上最大?」可惜他只能告訴鄧小平,那座橋在全球排第3。一年多後,他終於能自豪地向鄧小平介紹,中國人造出世界最大斜拉橋。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到過楊浦大橋不下一次,早於1992年2月,他已到過還是工地的楊浦大橋視察,觀看大橋設計模型。(網上圖片)

  鄧小平晚年最關心的地方,就是上海。他曾經說過,1980年改革開放時,後悔沒把上海列入經濟特區。80年代末,4個經濟特區略見成績,鄧小平把目光重投上海。由1988年開始,他連續7年在上海過年,見證浦東蛻變;對於上海的潛力和發展,他一清二楚。

  1990年,國務院宣布開發浦東,深化改革開放,上海發展一日千里。浦東因應國內外經濟環境,推出「三個先行」發展策略,以金融貿易、基礎設施和高新產業先行。鄧小平說過,「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受惠國策,浦東無論在城市基建、產業或資本引進,積極探索新模式,體現高效市場機制。

把握改革開放機遇 鄧小平籲「抓住20世紀的尾巴」

楊浦大橋於1991年5月動工,大橋採用雙塔雙索面疊合樑斜拉橋結構,主塔高200米,呈鑽形,全長8,354米,跨越江面602米,這個主跨度於1993年建成時為世界同類型橋梁之最。當年鄧小平到訪,更親筆題寫了「楊浦大橋」四字。(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楊浦大橋建成那一年,是鄧小平最後一次到上海,也是他留在上海最長時間一次,由1993年12月一直待至1994年2月才離開。除了參觀楊浦大橋,他還到過浦東新區雄姿、羅山、龍陽兩立交橋,並在新錦江大酒店頂樓看夜景,留下「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的評價,呼籲上海人把握改革開放機會,「抓住20世紀的尾巴,這是上海的最後一次機遇」。

  28年前4月,楊浦大橋合龍完工,成為南浦大橋之外、連接市中心的重要橋樑,拉近了浦東浦西,打通上海交通和經濟動脈,成開發浦東的起步點。改革開放後,由第一個金融貿易區、第一個保稅區到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浦東開發30年,由小漁村蛻變國際都會,財政總收入由11億人民幣急增逾300倍,達到超過4,000億,應驗了鄧小平的話:「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

  延伸閱讀:中央加強戰略部署 打造浦東成中國經濟新龍頭

從《末代皇帝溥儀》看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面貌

乒乓外交50周年 中美關係新一頁

成功發射亞洲一號衛星 中國航天科技走向國際

由周恩來逝世到「四五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