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博士學位到玻璃廠打工 光學之父王大珩為了甚麼?

編輯︰許可

  王大珩被譽為「中國光學之父」,出自他手的光學設備,在上世紀60年代「兩彈一星」工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王大珩早年留學英國,為了充份掌握戰略性的光學玻璃製造技術,為了替中國填補這片空白,他毅然放棄博士學位,到玻璃廠當了6年技術員。

王大珩難忘被日本浪人趕下火車屈辱

  王大珩祖籍江蘇蘇州,父親王應偉是地球物理和氣象學家,上世紀初帶着家眷留學日本,因此王大珩1915年出生在東京氣象台附近一屋普通和式住宅裏,不久後才隨父母回到中國。

  在父親指導下,王大珩從小對科學有濃厚興趣。中學畢業後他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和夫人何澤慧正是他的同班同學。

王大珩(後排右一)生於知識份子家庭。他是家中老大,7兄弟姊妹都是「學霸」,有人成了物理學家,也有人是化工專家、醫學家等等。(網上圖片)

  1936年,王大珩由老師帶領南下作畢業旅行,火車途經天津時,一群日本浪人為裝上走私貨物,野蠻地把他們趕下車,這一幕成為王大珩一生中難以忘懷的屈辱,他也因此堅定了科學救國的信念。

  1938年,王大珩考取了「庚款」留英公費,到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物理系攻讀技術光學碩士。 

光學玻璃具戰略價值 王大珩決心鑽研

  那個年代的光學前沿技術被各國視為機密,外國學生更處處受限制,其中光學玻璃製造的領域尤甚。光學玻璃是製造光學鏡頭、光學儀器的主要材料,要求極精確的折射率和極高的透明度、均勻度,望遠鏡、顯微鏡、測量儀器鏡頭,乃至潛艇、飛機、坦克等的光學設備,都離不開它。

  在學習過程中,王大珩敏銳地察覺到光學玻璃在戰爭中、乃至在未來科技發展的戰略價值,更知道中國在此方面是一片空白,所以希望在完成碩士課程後,繼續向這方向發展。

王大珩求學的謝菲爾德大學是英國傳統名校,有超過百年歷史,有「大Sir」之稱的香港政治家鍾士元,亦曾留學該校,並取得博士學位。(網上圖片)

  這時歐戰爆發,對光學玻璃和相關人才的需求量急增,王大珩認為,這或許是擠進該受限領域的難得機會。於是他申請到謝菲爾德大學的光學玻璃製造專業讀博士,那也是英國唯一有此科目的大學。事實也如所料,他被取錄了,開始學習這門尖端科技。

  不過一年半後,王大珩正着手寫論文之際,卻做了一個被決定——放棄快將到博士學位,到伯明翰的昌司玻璃(Chance)公司做技術員。

學成回國 王大珩推動國防光學工程

   這決定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瘋狂」的,但王大珩卻認為是難得的實踐。他晚年接受傳媒訪問時說:「我作為一個學物理的,實驗的知識知道一點,工廠的知識是少的......中國有句古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就是抱着這種精神去(當技術員)的,感覺這是給我一個很重要的機會。」

  就這樣,王大珩用了6年的時間完全掌握了光學玻璃的相關技術。新中國成立前的1948年,王大珩知道該回中國了、該為國家做些事了。

王大珩對國防科技貢獻良多,1999年獲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網上圖片)

  他帶回中國的有一部V-棱鏡精密折射儀,這儀器可以快速地測量出某種玻璃的光性精確度,它的發明人就是王大珩。70年過去,如今這部儀器還在廣泛使用。

  王大珩更帶回了知識和技術。他為中國的光學事業奠定基礎,並推動中國光學研究和儀器製造,特別是國防光學工程。在「兩彈一星」工程中,核爆靶場的光測設備,以及衛星地面跟蹤系統,還有第一部航天相機,都是王大珩的傑作。

  延伸閱讀:中華之光 光耀人生─深切緬懷王大珩院士

王大珩(右)退休後仍關心中國的科技發展,提出成立中國工程技術科學院的提案,又建議國家重視對大型飛機的研製,這後來都被落實。(網上圖片)

燒毀留美十年研究心血 兩彈元勳郭永懷只為回國

北斗人的愛情故事 陳芳允憑廚藝贏得美人歸

為中國核武隱姓埋名17年 王淦昌錯過諾貝爾獎

雙星定位 航天專家陳芳允為北斗奠基

神州冷知識|《在那遙遠的地方》唱的是哪裏?它與中國核武有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