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1/10/2022
九月初九,是重陽佳節,廣東地區傳統有登高或掃墓祭祖的習俗。在大灣區內,除了登高,惠州人在重陽節時還有一個必做的習俗,就是放紙鷂。「放紙鷂」、「放紙鳶」與「放風箏」都是同一樣的東西,但是惠州直到今天一直沿用「放紙鷂」,究竟是為甚麼呢?「放紙鷂」對惠州人又有多重要?
重陽節|惠州放紙鷂 歷史悠久五代十國已開始

「放紙鷂」是惠州人過重陽節的重要習俗。惠州民謠就唱道:「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惠州人傳統會在重陽佳節時一起製作紙鷂,並一同放飛,是一年中熱鬧的時刻。
廣東人一般認識的「放紙鳶」或「放風箏」,惠州都不會這樣說的,他們堅持說「放紙鷂」,這與惠州的歷史傳統有很大關係。
「紙鷂」是五代之前的稱謂,北方稱作「紙鳶」,南方就叫做「鷂子」,直到五代以後,才漸漸統稱為「風箏」。可以看到,「放紙鷂」在惠州已有源遠流長的歷史。
不單歷史悠久,惠州放紙鷂的季節也與別不同。

重陽節|傳統上清明節放紙鷂 惠州氣候僅重陽合適
傳統習俗上,北方人放紙鳶是在清明節, 惠州卻在重陽節時,這與地理氣候有極大關係。
重陽節期間,惠州風力適中,又不會下雨,正是秋高氣爽之時,所以惠州人都在重陽節的時候登高及放紙鷂,成為了惠州獨特的習俗。

重陽節|惠州獨創無尾紙鷂 講求對稱放飛能吃風
惠州的紙鷂,要爭奇鬥艷,各人都花心思製作。
製作時,重點是紙鷂要對稱,把握好紙樣的中心摺線,讓紙鷂兩則平衡對稱。其次,就是要做很長很長的尾巴,長長的尾巴能夠吃風,讓紙鷂在天空中迎風飄揚。
不過,不是所有紙鷂都是有長長尾巴的。
惠州人有人創作出一種沒有尾巴的紙鷂,只一枝直豎及一枝彎曲的木枝,撑住一張大大的四方紙而成,取名為「阿婆鷂」。這種紙鷂放飛時特別平穩、安定。
放紙鷂的時候,惠州人還會想辦法「咬斷」別人的紙鷂以作樂。好鬥者會在紙鷂上加裝「暗器」,用來切斷對方的絲線,或者放長絲線去纏拉別的紙鷂的尾巴,再用力一扯把紙鷂拉下來。

重陽節|惠州讓紙鷂放飛 寓意驅走晦氣釋放福氣
惠州人傳統認為放紙鷂是「放晦氣」,紙鷂飛得愈高愈遠,則晦氣也隨之高飛遠離。
不過,也有惠州人相信放紙鷂有着「放吉祥」、「放福氣」的意思,紙鷂不僅不能弄斷,還要千方百計保護之,因為若是斷了,則「吉祥」、「福氣」也隨之而去。
時至今天,放紙鷂依然是惠州每年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每到此,大批風箏愛好者會到市內大型公園如濱江公園或體育公園放各式各樣的紙鷂,展示自己的技能,成為惠州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之一。
延伸閱讀:從登高到敬老 重陽習俗的古今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