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6-22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下稱香港故宮)將在7月2日對公眾開放,成為近日城中熱話。到時候,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外借的900多件珍貴文物,將於香港故宮的7個開幕展上展出,其中166件更是屬於國寶級別,大部分都是首次在港展出,數量和珍貴程度史無前例。今日就帶大家提前探下,這次展覽有哪些重點文物是不可錯過!
香港故宮必看文物|孩兒枕
古人喜歡使用玉枕、瓷枕,因為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作用。宋代瓷枕盛行,種類繁多,造型豐富。這件孩兒枕由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定窯所燒造,線條柔和流暢,細部刻畫極為生動傳神,是中國古代瓷器中的名品。
清朝乾隆皇帝尤其喜愛此枕,並為其賦詩多首,其中一首為「伏猶曲四體,醒自瞪雙睛。憐爾供人寐,已恆寐不成」。香港故宮副館長王伊悠表示,該枕北京故宮博物院只有一件,是相當珍貴的文物。
這件孩兒枕將在香港故宮展廳3的「凝土為器——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展覽中展出,不過只會展出三個月,之後就要交還,有興趣的市民要把握機會觀賞。
香港故宮必看文物|北宋汝窯淡天青釉洗
這件河南汝窯的淡天青釉洗,將於展廳3的「凝土為器: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展覽展出。它如雨過天青色,以釉色取勝,充滿宋代美學特色。
北宋汝窯以其僅供宮廷的天色青瓷而聞名於世,但只生產了大概二十年,因此傳世的汝窯瓷到了南宋時已經非常罕有。現時的存世品僅一百餘件,如鳳毛麟角。
歷朝歷代都曾嘗試復燒,但是煉釉不易,燒製更難,十窰九廢,都沒辦法成功復刻。為了說明這一點,今次展廳亦在這件展品旁,放置了一件明宣德年間的仿燒北宋汝窰瓷,作為對比。
香港故宮必看文物|顧愷之洛神賦圖
三國文學家曹植在其名作《洛神賦》中,虛構了自己跟洛神之間淒美的愛情故事。這一經典的文學母題,成為了歷代書畫創作的靈感來源。宋元以後,以《洛神賦》為主題的繪畫,常與東晉畫家顧愷之聯繫在一起,並成為後世畫家追摹的典範。
本品一般被認爲是北宋摹本,屬存世《洛神賦圖》中年代較早的佳作。作品不書賦文,以連續的構圖,描繪了曹植和洛神從邂逅到分離的多幕情景。
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本品被收入清宮,著錄於《石渠寶笈》。乾隆對本卷推賞備至,不僅御書「妙入毫顛」引首、小楷《洛神賦十三行》以及多則題跋,還曾經命宮廷畫家丁觀鵬繪製摹本。在比較了多件《洛神賦圖》後,乾隆將本品定為「洛神賦第一卷」,珍藏在御書房。
香港故宮必看文物|各色釉菊花式盤
清朝雍正11年,皇帝命江西景德鎮御窯,製作40套菊花式瓷盤,不過目前大部分已經散失,因此遺存至今的這12件非常珍貴。
這套「各色釉菊花式盤」共有12件,造型優美,胎質純度高,集合了多種傳統和新創釉色。它們的製作過程亦頗具難度,需要先用高溫燒成白瓷盤,再施釉經低溫焙燒,才能夠達到光潔勻淨的色釉效果。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黃煒均表示,大家可以透過這12件瓷器,看到瓷器色彩的廣闊跨度。
香港故宮必看文物|折胭脂紫地琺瑯彩折枝蓮紋瓶
這件珍品在展廳3的「凝土為器: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展覽中展出,屬於當中明、清御窯瓷器部分。
琺瑯彩瓷在清康熙晚期創燒成功,所使用的琺瑯是由歐洲進口,以混色和暈染等西方油畫技法來描繪紋瓶。這件瓷器的頸部飾變形蟬紋,中間連以變形小蟬,腹部則有折枝蓮紋。這件折枝蓮紋瓶獨一無二,是清琺瑯彩瓷的精品。
延伸閱讀:迎香港故宮開幕 北京故宮王旭東院長:促文化傳承 冀年輕人走進故宮
延伸閱讀:文物珍寶 盡在香港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