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6-20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下稱香港故宮)即將在7月2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從2019年動工到今天正式落成準備開幕,各地觀眾是對香港故宮翹首而盼。香港故宮能夠成功開設,離不開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全力支持,不但外借超過900件珍貴文物,更有不少優秀技術人才提供寶貴的意見和支援。
就在香港故宮迎來開幕之際,為迎接香港回歸25周年,團結香港基金邀請到故宮博物院王旭東院長親臨「中華大講堂」,以《共同守望人類的故宮》為題,闡述文物保護、學術研究的同時,亦與港人分享北京故宮在數字化和多元互動方面的新突破,讓古老的故宮散發時代的魅力。
王旭東:今天的故宮體現的是工匠精神
擁有超過600年歷史的北京故宮,不但展現了中國古建築文化的精髓,更蘊藏了大量珍貴的古工藝技術。故宮博物院王旭東院長在「中華大講堂」上表示,之所以用《共同守望人類的故宮》這樣一個題目,是與故宮的文化稟賦、與她對中國、世界的影響,以及來自祖國和世界的朋友共同支持她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
雖然曾經作為皇家建築場所,而且每當走進故宮,都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中華文化在每一個建築中的表達,但王旭東表示北京故宮的這個舊有的功能已經改變;今天,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文化在這個時代的呈現,而這種呈現方式,都能從每一個細節中體現出來,而這種細節就是工匠精神所在。當我們每一次踏進北京故宮,都會有新發現,都會找到與我們心靈共鳴的東西,而當仔細觀察,這些建築都會體現很多中國文化的內涵,包括中華文化當中的仁義禮智信等精神。
北京故宮的建築,不但蘊藏中國文化內涵,而且每一個建築的特色,甚至名字背後都含有深意。
王院長表示,紫禁城載有明清兩代的建築文化特色,而且經歷多個朝代的洗禮之後,被賦予不同的內涵,例如名字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承,可以在建築當中和皇帝的審美觀中,透視出他的內心世界和治國理念。王院長以乾清宮為例,殿中央掛有的「正大光明」牌匾,是反映皇帝的對美好的追求;又例如交泰殿的「無為而治」牌匾, 說明了要在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同時但「不折騰」。
延伸閱讀:方形大鼎延續中軸線概念 香港故宮與北京故宮遙相呼應
王旭東:北京故宮是多元文化融合
除了建築特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超過186萬件的文物(準確來說是1,863,404件館藏文物)同樣是屬於中華文化的珍貴傳承。而這些珍貴文物,各有源起,包括歷代皇家收藏承襲、宮廷製作、君臣作品以及明清檔案和編撰書籍。其中宮廷製作除了表達了皇帝的文化情趣,也是不同工匠技術和思想的融合,在紫禁城中通過國家的力量把不同地域文化和傳統匯聚。
北京故宮裏,不但有紀錄中華文明的文物,還包括了不少外國文物,能從中看到西方、歐洲文化怎麼走進中國皇宮。王院長又指出,當中值得一提的是,其他國家的外來文物都是掠奪的,但中國的不是,從中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非侵略性。
王院長表示,在建築和文物的展現中,故宮體現出多元文化融合。囊括佛教、薩滿教、道教等等風格的場所,不同的宗教信仰在紫禁城同時存在。這帶給當時的統治者甚麼樣的文化理念?需要認真挖掘。
至於一些外國文物所帶來的啟示,王院長認為,在清朝中後期,隨着工業文明在西方的興起,一些工具來到中國,比如自鳴鐘、機械錶的引入,都是漫長的過程。不過,這些工具走進了皇帝的生活,但沒有得到應用,沒有推動社會發展,從中可以看到中國錯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會,也警示中國必須擁抱工業文明。從這些細節中可以看到曾經的社會發展。因此,王院長強調,研究故宮,可以看到歷史發展的規律,而不僅僅是美的享受,這是文物研究更深層次的意義所在。
對於保育故宮和中華文明,王旭東表示,故宮的保護體現了國家力量和民間力量的融合。當中既有國家力量的推動,又體現勞動人民的智慧創作;而保育不但體現在保護,還表現在創新上,自從1928年,北京故宮理事會成立以後,除了清理保護文物,也有文化產品推出,包括故宮日曆,今天對這本日曆有不斷的完善創新。
延伸閱讀:先睹為快!香港故宮900件展品有多珍貴?
王旭東:保護故宮文明多年來未曾停止
國家對於北京故宮的保護,一直是不遺餘力,而全國人民對於保護故宮也是從未停息。王院長舉了個例子,就是歷史上有一個偉大的文物保護工程,那就是日軍侵華期間的故宮文物南遷這段歷史。
王院長表示,當時處於戰爭狀態,文物的包裝、運輸,整個過程都很艱辛,從北京到上海,南京,再向西到四川重慶貴州安順,沿途上,包括軍人、百姓、故宮人,形成保護文物的合力,沿線百姓作出了重要貢獻,而最終可幸的是,文物幾乎沒有收到傷害;包括現在貴州、重慶、樂山,還留有當年保存文物的遺址,王旭東親身到過這些保存文物的遺址,很是感動,認為是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
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故宮因為閒置多年,逐漸破敗,要維修清理;到了1961年,北京故宮成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是以法律的形式對文物進行保護;再到1987年,北京故宮又成為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而到了1990年,北京故宮的保護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連續建成兩期地下庫房保存文物,對文物進行清點,定級,編目,藏品不斷數量增加,然後,北京故宮開啟了百年大修計劃。對於保護北京故宮,大家都責無旁貸,故宮每一代人都完成了當時應該完成的使命,過往的6任院長,背後還有很多無名英雄,都對保護北京故宮付出了很多心血,也證明了故宮是一個大家庭。
對於北京故宮現在的發展方向,王院長表示,平安、學術、數字和活力是故宮目前四大體系。
王旭東:平安 學術 數字 活力 是故宮四大體系
何謂平安故宮?王院長表示,在保護文物上,運用一系列的先進科技管理手段,包括計劃建設面積10萬平方米的故宮北院區和地下庫房第三期,以更好保護文物。王院長特別提到,香港故宮的建設,可以為北院區擴建提供借鑒經驗。故宮的文物保護,正從搶救性保護轉為防護性保護。此外,許多傳統工藝,在故宮得到傳承,並與現代科技結合發展。如書畫修復、鐘錶修復,都是故宮的絕活,許多非遺修復師在故宮成長起來,希望有更多人將這些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王院長又提到,書畫收藏是北京故宮的強項,數量最多,而價值也最高,這次帶來香港的書畫藏品,是繼2007年之後又一次香港重量級展出,沒有一個是與上一次重複的,因此香港的朋友有福了。
至於學術故宮,王院長表示這是北京故宮的立院之本,關乎文物價值的闡釋和傳播,而且傳承文物承載的價值;這個學術方向,除了學術研究,還有向公眾開放,推出一些開放課題,以及英才計畫,老學者帶新學者等等。
關於數字故宮,是希望讓歷史感厚重的北京故宮是與時代同步,王院長介紹,包括以數位形式對故宮保護傳承,資料的採集、管理、應用等,都需要社會支援,這個數字故宮的發展,未來將逐步向社會開放。
最後是活力故宮,就是讓文物「活起來」,王院長寄望將研究成果轉換成大家更易理解的方式進行傳承,例如透過雲上故宮、數位主題展等方式,都是用新的方式展現故宮的文化,例如在新冠疫情前景,為我們帶來直播故宮的新形式,上億人觀看音訊視頻課程、少兒圖書、體驗教學,以及親子活動等,都是未來推廣北京故宮更年輕的方向。
王旭東:香港故宮是了不起的文化工程
對於香港故宮的成立,王院長表示非常重視,在簽署合作協議短短五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就已經建成,這也是獻給回歸25周年的一份重大禮物,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的厚愛,是一個了不起的文化工程,例如這次還專門為香港故宮製作了「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圖錄」,不僅是簡單介紹,而且是深入解讀;北京故宮與香港方面以往合作舉辦不少展覽,港府亦積極推動年輕人走進故宮,這些活動拉近了與香港各界的距離,也成為香港故宮建設的基礎。希望通過故宮平台展示文物,令文物變成文化,未來,香港故宮也承擔着不少相同的使命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