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12-24
沈从文离开文学创作,离开文学教育,改朝换代后的政治社会的转变是关键。他的抉择夹杂了格于形势而主动争取的两层因素。
陈万雄忆沈从文 早年接触文献古籍奠定文物研究基础

对此,沈从文研究专家凌宇先生有相当合情理的分析。沈先生晚年的另一亲近弟子王亚蓉女士说过“只感觉先生的过去和现在是有连贯性的”,虽然王女士没有进一步解说,对她所说,我自认很了解。无论接触沈先生本人言行印象所得,或读他的著作,我也有这种强烈的感觉。
在回忆的文字中,沈先生屡屡强调他转行前,对历史和文物不认识,没有根柢。这半是事实半是谦辞。从专家的标准,当时的沈先生还不足以当之。不过,在全面转入历史文物研究之前,沈先生对文物艺术已具浓厚的兴趣,且有相当的造诣。
青少年时期,他“已从那些本地乡绅学会了刻图章,写草书”。1922到1923年间,沈从文在保靖任“湘西王”陈渠珍的书记,接触到大量中国古代文献古籍、明清绘画及铜器,为他的文物历史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识基础固然重要,善用心思,上手总比人事半功倍。最重要的,这段接触文物艺术的因缘,让惯于逃学,生命浪荡无所依托的他,心灵突然开窍、文化的灵光闪耀。
延伸阅读:陈万雄忆沈从文 转投文物历史研究的表白
陈万雄看湘西凤凰 沈从文故乡文风孕育名家

在回忆他在湘西任书记时,他就强调了“这份生活实在是我一个转机,使我对全个历史各时代各方面的光辉,得到一个从容机会去认识,去接近。……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沈先生出生的湘西凤凰,虽地处边鄙,却具相当人文环境,对润育日后的沉从文是有帮助的。距沈先生在湘西生活时已80年的今天,凤凰依旧残留的文化遗存,尚可让我们感受了和想像到当年文风仿佛。至今居民住宅上的新年对联,一点不像中国其他地方的俗气,而是风雅可人。再加上苗、土家诸民族色彩斑斓的衣饰等生活工艺,也是沈先生艺术兴味自然而然的源头。
延伸阅读:陈万雄忆沈从文鼓吹“古为今用” 大众加深认识中华文化艺术
在几十年后的给他大哥的书信中,他甚至说“你想多奇怪,我忽然会搞丝绸!其实很多名目还是从小在家跟母亲记下的,现在却有用”。(五之三)
(经作者授权,转载自陈万雄《读人与读世》,标题及分段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