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登高到敬老 重阳习俗的古今变迁

编辑︰闻华

     九九重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习俗糅合了多种民俗文化,包括祭祖、登高、赏秋、戴茱萸、食糕饼等等,传承至今又增加了「敬老」的意义。古今重阳节活动有什么变化?这些重阳习俗背后,又有甚么文化內涵呢?

重阳习俗|祭祖祈福

      重阳节的日子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在古代是「阳数」,因此九月初九被称为「重阳」。最早的重阳习俗,源於上古时期的天象崇拜,人们在秋天收获之际,祭天、祭祖,祈求丰收。

重阳习俗篁岭晒秋
重阳习俗最早是祭天、祭祖,祈求丰收,南方部分地区仍保留了这个习俗。江西婺源篁岭,每年九月九日进入晒秋旺季,成为当地的独特风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陕西北部,秋收仍是重阳习俗之一,当地还有「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的民谣。重阳节当日,人们白天收割庄稼,晚上登山游玩,在头上插戴菊花,辟邪祈福。江西婺源等南方山区,则保留了九月九日晒秋的习俗。

重阳习俗|登高赏秋

      汉朝时,重阳习俗普及到全国,糅合了各地民俗文化;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活动更为丰富。

重阳习俗登高
秋高气爽,道家认为重阳节这一日「清气上升」,是升仙的好日子,因此自古有登高赏秋的重阳习俗。图为山西太原,身穿汉服的游客登山赏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重阳节秋高气爽,登高、赏秋,也是历史悠久的习俗,相传最早始於东汉,源於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因此重阳节又有「登高节」之称。

      历朝历代,留下许多关於重阳登高的名作,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习俗|插茱萸、戴菊花

      插茱萸、戴菊花,是另一个特別的重阳习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古代的茱萸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小灌木,果实是暗紫红色,气味浓烈,可以入药。

重阳习俗戴茱萸
佩戴茱萸和菊花,是历史悠久的重阳习俗,古人认为可以辟邪消灾。图为一对老夫妻在重阳节互相为对方佩戴茱萸。(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古人在重阳日佩戴茱萸和菊花,希望可以避难消灾、吉祥临门。

重阳习俗|菊花酒和重阳糕

      中国的传统节日,少不了应节美食。重阳节就有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的习俗。

重阳习俗菊花酒
古人认为菊花酒明目醒脑,因此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菊花酒被认为有养生功效,可以延年益寿,消灾祈福。重阳糕並非特指哪一种糕饼,各地都有不同的重阳糕,大多以面粉、红枣、栗子、豆沙等制成,口感松软。「糕」谐音「高」,寓意步步高升,也与重阳「登高」的风俗对应。

      延伸阅读:重阳美食承载中国人的孝与爱

      在广东等南方地区,重阳节还有放风箏的习俗,人们认为可以令晦气远远飞走。

重阳习俗|敬老节

      传承到现代,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敬老。

重阳习俗敬老
2012年,中国政府將重阳节定义为「老年节」,各地都会举行敬老活动。2021年10月,山东青岛徐村为长者举办「百寿宴」活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古代重阳节,有祈求长寿的传统,也有敬老活动,但並不是最重要的习俗。

      1989年,中国將重阳节定义为「老人节」;2012年,全国人大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確立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登高赏秋、感恩敬老就成为当今最主要的重阳习俗。

相关标签

王羲之的“墨池”

    我们日常工作常常会遇到困难,如果抱着“将勤补拙”的心态,必定事半功倍。《礼记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句话就是说:别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别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够跟这个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聪明起来;即使本质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刚强起来的。

  书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学不倦,甚至因为疯狂写书法,令到家中池塘变成一池墨水。

 ...

12年才一次!苗族最神秘的古老节日:鼓藏节

鸟笼变灯笼 「照亮」清远非遗传承路

中国饮食文化缩影 各地凉粉大不同

1:40

兰州牛肉面 凭什么成为「中华第一面」?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