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5-05-21
在全球化浪潮下,近年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速度和规模都前所未见。根据商务部2025年1月公布的资料,2024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1,438.5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10.5%,反映企业出海趋势迅猛。事实上,中国经济近年步入调整关键期,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求突破,纷纷出海,期望在潜力庞大的新兴市场发掘新的业务增长点。
华为是国内最早走出去的科技企业之一,拥有超过20年的海外营商经验。本文整理自华为前海外业务负责人达尼在《观察者网》的专栏。达尼著有《海外征程》系列商业小说,被誉为是“中企出海EMBA教材”,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切身感受和独到见解。
中国企业出海 由赚外汇到加入世贸
中企出海大概可以分成以下5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约是从1979年到90年代初,这个阶段企业出海的核心目标就是赚外汇。因为中国当时的工业化水准很低,需要进口大量先进科技设备,提高生产力。
所以当时邓小平提出的“出国办企业”,最早就是通过大型央企到国际上争取一些大专案,其目的就是为了积累更多外汇,以便进口外国设备。
上世纪80年代,甚至在更早的70年代,中国就有很多在海外进行投标的工程项目了,所以这种EPC工程(工程总承包产业)出海,像中建、电建等企业其实都有相当丰富的国际投标经验,而且它们出去的时间非常早。而金融行业,如中国人保也与美国合资后,承揽了国际上的财险业务。
第二阶段是90年代中期,我们国家提出了“走出去”的概念,并在21世纪初被纳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核心原因是当时的中国积极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别人要走进来的时候,我们也要对等地走出去,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目标其实就不一样了。以前的中国可能主要是为了赚外汇,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其实某种程度上是要去世界上抢占市场。

中国企业出海第三阶段 始于美国次贷危机
一方面,那时的中国有很多小型外贸产品,比如说纺织类产品,通过外贸的方式替别人做些低端的加工、代工等。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研发实力的公司,如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出海巨头:中兴、华为、三一重工、振华重工、迈瑞,还有一些汽车类的像长城、奇瑞,以及矿业类的紫金矿业等等,几乎都是在世纪之交走出去的。
第三个阶段就是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造成了西方很多企业突然之间实力大减,或者是许多过去一直给欧美企业做代工的中国企业,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自身发展很好的情况下,给我们下订单的欧美公司不行了,那我们现在是不是有机会反向去收购那些企业呢?
在此之前的2004年,当时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还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但是从2008 、2009年之后,中国企业就开始大量收购欧美企业,比如柳工收购了波兰著名的HSW重型机械企业,华为也收购了一些企业,还有吉利收购了富豪的一部分等等,这些几乎全部都发生在那个阶段。

欧美巨头倒下 造就中国企业出海走上一线
整体来说,那段时间中国海外并购的案例非常多,除了一些奢侈品如希腊的Folli Follie、义大利的Geox、法国的Club Med,不少是集中在科技和工业制造领域,像是佛山的一批“隐形冠军”企业,以及江苏一些工业园区里的企业都对欧美企业进行了许多反向收购。
正是因为当欧美市场一些原来的巨头倒下了,这些中国企业才从背后走到了幕前,并开始真正展现他们的国际影响力,从全球二三线企业,变为了准一线企业。(七之一)
编按:第四和第五个阶段分别始于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经历了新冠肺炎的“后疫情时代”,下期待续。
(转载自观察者网,作者达尼为华为前海外业务负责人,导言、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