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尼克松访华铺路 “传奇外交家”基辛格的秘密行动如何震撼世界?

编辑︰华思齐

  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因为“腹痛”从巴基斯坦一场宴会中消失,在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邀请下到总统别墅“休养”两天。然而腹痛休养只是“烟幕”,目的是为基辛格换取时间和空间,秘密前往中国,为中美关系破冰。

基辛格秘密访华谈及台湾问题 毛泽东的态度是?

  在这次至关重要的中美会谈中,毛泽东主席是中方的幕后总指挥,随时关注着会谈的进展情况。虽然当晚的中美会谈持续到11点半才结束,周恩来总理还是连夜去向毛主席做了汇报。

  当谈到美国还想在台湾保留点军队的时候,毛主席说,猴子变人还没有变过来,还留着尾巴,台湾问题也留着尾巴,它已经不是猴子,是猿,尾巴不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认为,从美国国内政治的角度来讲,当时贸然一下中断和台湾的联系然后转向我们,挺困难的;所以因为这么一个政治现实,大概是基辛格就提了这么一个条件说:“我可以转过来承认你,但是那边要留一个尾巴。”

  那么从主席的反应看,他很自信的,他说最终我们肯定可以解决,所以他说尾巴长不了。另一个方面,作为战略家,他又是非常灵活的。他可以让你保留某种尾巴,然后我追求大目标,所以这是主席的两个特点。

  延伸阅读重温1971年中美破冰最前线 周恩来接待基辛格的特殊细节

中国媒体称基辛格为“传奇外交家”
被中国媒体称为“传奇外交家”的基辛格,对中美“破冰”、缓和美苏关系、结束越战等均有着重要贡献。(图片来源:Getty)

基辛格逼留北京48小时 与周恩来会谈17个钟

  1971年7月10日上午,基辛格博士和他的助手们参观了故宫博物院,这是本次访问中唯一的一项外出活动。游览故宫期间,中方还特意安排一名摄影记者给大家拍照留念。

  第一次接触中国5,000年灿烂文明的美国客人得知可以留影,显得特别高兴。拍了几张之后,基辛格博士开玩笑说,还是少照几张为好,否则白宫知道之后会以为我们在这里只顾着游山玩水,不务正业。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

  基辛格博士在北京逗留仅仅48小时,与周总理的会谈就持续了17个小时。最后一次会谈时,基辛格博士不像刚来的时候情绪那么紧张了。会谈结束,他送周总理出门,帮助总理拉开了红旗车的车门。不仅如此,他还很体贴地用手遮住车顶,以免总理撞到头。

  延伸阅读基辛格“诈肚痛”秘密访华 中美破冰展开

基辛格离开北京:“荣幸能做一些以前没做过的事”

  周恩来总理离开之后,基辛格博士立即叫上助手和两个特工一起到院子里散步。他们又说又笑,说话声音很响,还很高兴地哼起了小调,再也不像刚来的时候那样紧张了。之前表现出如临大敌的两位特工,此时也完全放松下来,文件箱也不拿了,就放在房间里。

  第二天中午,周恩来总理请基辛格博士吃北京烤鸭。北京烤鸭给基辛格博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基辛格博士再次来到北京时,他坚持要求去考察北京鸭子的故乡。在郊区南苑公社,基辛格博士终于了解了北京鸭子饲养的过程。

  1971年7月11日中午,基辛格博士离开了北京,叶剑英元帅和秘密接待小组的成员到机场送行。

  基辛格博士说:“我很荣幸能跟这么多人一起共事,做一些以前从来没做过的事情。”

  延伸阅读基辛格逝世享年100岁 访华逾百次为中美关系“破冰”

毛泽东(图左)指中美关系正常化说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图片拍摄于1972年。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右)访华,被媒体形容为“改变世界的一周”。毛泽东(左)指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图片来源:Getty)

基辛格离开4日 中美同时发公告 关系破冰

  4天之后、1971年7月15日,美国当地时间晚上7点,尼克松总统突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他笑容可掬地对美国观众说:“我派遣基辛格博士在最近的世界之行中前往北京,以便同周恩来总理会谈。我现在宣读的公告,将同时在北京和美国发表。”

  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在中国和美国共同发表的这份公告中提出:“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据说,尼克松总统特意选在了他的家乡加利福尼亚州宣布这个划时代的公告。

  延伸阅读:尼克松访华 促成《上海公报》中美建交第一步

尼克松访华震撼世界 改变国际政治结构

  金灿荣表示,最后宣布的结果就是尼克松总统访华,然后访华期间就希望能够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第一个是在抗击苏联霸权主义方面合作,第二就是找到某一个办法,搁置中美之间最棘手的问题台湾问题。

  面对这个被美国报界称作“尼克松震撼”的如雷轰顶般的公告,美国顿时目瞪口呆,全世界都目瞪口呆。

  一位美国使者踏上北京这块神秘的土地,不仅震动了新闻界,而且一夜之间改变了国际政治结构。基辛格承认,连他们自己都感到惊讶。原来他们并没有想到,美中和解是可能的。(四之四)

(转载自中国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导言、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

  延伸阅读熊猫外交 见证中美关系解冻

  延伸阅读乒乓外交50周年 中美关系新一页

尼克松访华 引用登月纪念碑文:“我们是为了所有人类的和平而来”

尼克松访华|美方如何表述一个中国?台湾问题措辞成焦点

华为前海外业务负责人达尼 谈中企出海的5个阶段

重温1971年中美破冰最前线 周恩来接待基辛格的特殊细节

周波:美国的单边主义是中国和欧洲的最佳粘合剂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导航 一瓶果酱 定义更好的自己

编辑之选

中美历史性握手 尼克松访华 周恩来:你把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

Qiyuan Lu
卢麒元

卢麒元解读俄乌战争与安倍执政 都是反殖民体现

小红书中美对帐
张维为

张维为:中美民间大对帐 加速中国文化复兴

中国经济
罗思义
罗思义

罗思义看中国经济问题根源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谈李光耀
杨荣文
杨荣文

杨荣文谈李光耀:与人互动 先思考彼此权力关系

罗伦斯将军 潮游三国

三国旅游|雒城遗址 细看东汉战乱与繁荣

5.16中俄联合声明
温铁军

温铁军拆解中俄农业合作的喜与忧

紫禁城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对“天下”的想像:国际秩序总依靠力量和利益

天安门广场、白宫
马凯硕

马凯硕:是时候与非西方开展对话了

香港达德学院是共产党在港建立的一间大专院校。校舍原是泷江别墅,芳园是别墅的别称。
丁新豹

丁新豹回顾达德学院 汇聚共产党专才的香港大专院校

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週,机器人表演
金灿荣

金灿荣看第四次工业革命 中国地位举足轻重

当代中国 时评

人均寿命不断延长 中国人的“长寿密码”有哪些?

中国在智慧科技养老上仍有很大发挥空间
新华网 时评

智慧生活|以智慧技术赋能养老服务

人民币暂时难以取代美元地位
雷鼎鸣

雷鼎鸣看中国经济|人民币取代美元的障碍

中西交流
王德峰

王德峰看东西方人生态度大不同 西方哲学不能变成中国思想

中青时评

“铁路+旅游”激发旅游市场新动能

中美关系尚未到解冻阶段
环球时报 社评集

中美关系|欢迎中美关系“解冻” 但美国必须来真的

呼伦贝尔草原
陈万雄

陈万雄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战皆在呼伦贝尔草原

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国落实多边主义
央视快评

中国经济|携手共促开放共享的服务经济

霞飞宸

霞飞宸解说马远《水图》:取材及手法绝无仅有

 美元人民币
翟东升

翟东升从日德汇率政策 预示不干预人民币升值利多于弊

当代中国-林奋强-林奋强的香港情:有实效的选举香港第一次
林奋强

林奋强的香港情:有实效的选举 香港第一次

当代中国-名家-金一南:新中国给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质财富
金一南

金一南:新中国给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质财富

当代中国-名家-樊锦诗:共同守护人类的敦煌莫高窟
樊锦诗

樊锦诗:共同守护人类的敦煌莫高窟

当代中国-名家-张信刚看中国传统取代西方习俗?
张信刚

张信刚看中国传统取代西方习俗?

当代中国-名家-莫言给文学创作人的贴士:发个好梦刺激灵感
莫言

莫言给文学创作人的贴士:发个好梦刺激灵感

当代中国-名家-池田大作追思伟人周恩来病中推动中日友谊永不放弃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追思伟人周恩来 病中推动中日友谊永不放弃

当代中国-吴家玮-吴家玮穷小子美国发愤苦读成材
吴家玮

吴家玮穷小子 美国发愤苦读成材

当代中国-李光耀-看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
李光耀

看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

当代中国-单霁翔-今年故宫600岁
单霁翔

修缮保育 北京故宫迎来600岁生日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