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用“中国神药”改变世界

编辑︰许可
撰文︰思明

  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她从古典中医文献中找到线索,研发出对抗疟疾的青蒿素,拯救千万人的性命,改变了世界。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学海外,也没有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有着什么的故事?

屠呦呦出身名门望族 名字取自《诗经》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名门望族。她名字取自《诗经》里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当中的“苹”,就是蒿草。或许从那一刻起,屠呦呦已注定与草药有不解之缘。

  屠呦呦从小接受良好教育。16岁时,她染上肺结核,被迫暂缓学业两年,而这段经历也萌起了屠呦呦对医药学的兴趣。她的脑中闪起了一个想法:“医药学的作用很神奇,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助更多人。”

屠呦呦出生望族,这是她11岁时和母亲的合照;这也是现在能找到屠呦呦的最早照片。(网上图片)

  不过屠呦呦和很多科学家不同,她中学阶段并非学霸。她入读的效实中学至今保留着一份成绩单,该校一位老师说,从成绩单看来,屠呦呦的学习不是非常突出,“成绩单上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所以她后来能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还是有点“爆冷”。

  屠呦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中药研究所工作,并接受了两年半中医培训。该研究所1969年接下了“523项目”任务,展开中草药抗疟疾的研发;当时正值文革,很多老专家“靠边站”,有中西医背景、科研功力扎实的屠呦呦遂被委以重任,担任组长,开始一生对抗疟的研究。

屠呦呦寻找青蒿素道路一波三折

  其实当时已经有“氯喹”等治疗疟疾的药物,但因为疟原虫出现抗药性,令药物失效,东南亚多地疫情失控,正处于战火中的越南情况尤为惨烈,战争双方因疟疾造成的伤亡人数,竟然超过了战斗伤亡人数。

  为此,时任北越领导人胡志明向中国提出请求,希望中国施援,找出对付抗药性疟疾的方法。中国领导人答应请求,决定全展开相关研究;由于项目始于1967年5月23日,所以就称为“523项目”。

  延伸阅读:屠呦呦:此生执着青蒿素

屠呦呦科研功力扎实,她成为中草药抗疟课题组组长时,只有39岁。图为屠呦呦年轻时当实习研究员期间的照片。(网上图片)

  接下重任,屠呦呦和团队查阅大量古代医学典籍,又寻访民间药方,终于筛选出200多种中药,并从中锁定了青蒿。

  虽然青蒿很快被确定下来,但由于初时团队利以水煎或乙醇来提取青蒿素,实验结果并不理想。如何取得突破?屠呦呦决定“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为了工作有突破,她只能牺牲家庭。

  1971年的一天,屠呦呦读到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当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句语,大意是把青蒿用水浸泡,再榨汁服用。

  她突然醒悟到,或许是青蒿中的成分不耐高温,影响药效。于她和团队决定调整方案,以低沸点的乙醚来提最青蒿素。

为验证药物安全 屠呦呦冒险亲自试药

   那时研究条件简陋,团队只能以7口老百姓用的水缸来盛载乙醚做实验;没有通风系统,也没防护设备,化学品发出刺鼻的气味令人头晕眼花,有人出现流鼻血、皮肤过敏,而屠呦呦更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大家为了工作,已顾不得许多。

  几经努力,团队付出终于有了回报,“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实验,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屠呦呦说。

  191次实验提取的青蒿素,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200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首选抗疟药物。图为中年时期的屠呦呦进行实验的照片。(网上图片)

  此后青蒿素展开临床试验,为了验证药物安全无忧,屠呦呦决定亲自试药,“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在医院监控下,进行一周的试药观察,未发现副作用。

  此后青蒿素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和临床试用,屠呦呦的团队在1977年发表论文,首次向全球报告了青蒿素这一重大原创成果。1986年10月,青蒿素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开始在各地大规模推广。

  至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在全球推广。该组织《疟疾实况报道》称,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

 屠呦呦:青蒿素是中医药送给世界礼物

  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以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

  2011年,为抗疟默默耕耘了40多年的屠呦呦,得到了世界的肯定。那一年她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到了2015年10月,她更获颁诺贝尔医学奖,成为首位拿下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2015年12月,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奖奖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她又说:“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另外,说起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很多人还会记得当时曾掀起一阵“三无科学家”的争议。“三无”指的是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学海外,也不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与其他著名科学家的背景很不同。特别是最后的一点,有人就奇怪为什么屠呦呦能得到世界最顶尖奖项,却连国内的院士都没评上呢?

  诚然,“三无”有着历史背景和其他原因,三言两言难以说得清楚。但重要是,屠呦呦对这些“虚名”毫不在乎,她竞竞业业,继续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继续对抗疟药和中西药结合的研究。而且,“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能获得诺贝尔奖,绝对是一个励志的故事。

  2025年4月,屠呦呦获美国国家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

  延伸阅读:为中国核武隐姓埋名17年 王淦昌错过诺贝尔奖

根据资料,屠呦呦是第三位因抗疟而获得诺奖的科学家。(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时代英雄

国产战机一战成名 怀缅“歼-10之父”宋文骢

杰出名人

沈靖韬

港产钢琴家|沈靖韬国际大赛夺冠创历史 “钢琴神童”怎样炼成?

创新先锋

Labubu龙家升

潮流新宠Labubu之父 香港艺术家龙家升中西合璧无限创新

小城大事

IShowSpeed

IShowSpeed|直播游历内地香港掀热潮 “甲亢哥”到底是谁?

运动健儿

台球世界冠军赵心童

台球|世界冠军赵心童创历史 年少成名曾迷失毁前途

影视巨星

谢霆锋

谢霆锋启德开骚 香港歌手第1人 影视商界齐头并进

编辑推荐
砵甸乍街

香港街道故事|中环砵甸乍街铺石板路有玄机 旧香港风情吸引电影取景

神州冷知识|广东 广西的“广” 是什么? 广东话发源地竟是广西?

神州冷知识|643个!广东重名最多的村庄是?

神州冷知识|直接以江湖为名 你知道是哪3省吗?

神州冷知识|深圳=大水沟? “圳”是什么意思?

神州冷知识|划分山东 山西的是什么山?这座山与愚公有关?

广州的洋名是“Canton”还是“Guangzhou”?

以动物为别称的城市 你能说出几个?|神州冷知识

1:59
海洋公园港产大熊猫

港产大熊猫|即睇命名比赛懒人包 可不可以沿用“家姐”“细佬”?

1:49
佛山挥春街

春节|佛山最“红”一条街 手写挥春满载广东年味

2:55

2024年香港大事回顾(下)

2:59

2024年香港大事回顾(上)

2:39
《破·地狱》剧照

《破·地狱》|破地狱为超渡亡者还是慰借生者?“跳油锅”为何已很少见?

1:37
原来在山西省运城市有一个被誉为“中国死海”的盐湖,运城盐湖的湖水会随着气温等及矿物变化,呈现五颜六色的变幻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山西旅游|“中国死海”运城盐湖 沉醉迷人七彩幻境

3:45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国航天“从无到强” 跻身世界前列

编辑之选

范勇鹏谈资本主义封建化 剖析5大退化迹象

Qiyuan Lu
卢麒元

卢麒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先摆脱外国的资本控制

编辑之选

华为前海外业务负责人达尼:中企出海要突破3道围墙

冷僻字系列|槑

  槑(音:梅),是“梅”的异体字。《康熙字典》记载,“槑,古文梅字”。槑在方言里也有“呆笨”的意思,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说法。

  陕西人常说:槑倯(音:梅松)、槑得很、老槑等。山东方言也有此字,形容词,意思接近不善言辞、无能,例如槑神,老槑,槑呲。在江苏,这个字更通指智障患者、精神病患者,也有长辈用来吓唬小孩子,说:老槑子来了。

  网络文化盛行后,一些古字词竟然成为网络流行用语,只是意思完全变了样。“槑”字就是其中之一。

 ...

9种潮型

    浙江钱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誉,古人所谓「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潮不仅气势磅礴,而且形态多变,共9种花款,大家都见过吗?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