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8/12/2021
中国“天宫”太空站在明天(周四)即将举行第一次太空课堂,授课的除了“太空教师”王亚平外,还有她的两位搭档翟志刚和叶光富,期间他们更与香港等地的学生“天地对话”,即时互动。而确保这次太空课堂流畅清晰的“无名英雄”,是运行于距地球3.6万公里轨道上、发挥“太空基站”作用的“天链”中继卫星。
中国航天|天链解决地球测控站不足 促成太空课堂
要说天链中继卫星,先要了解航天器的通信和测控,这是“天地对话”和“太空课堂”的关键。
受地球曲率(地球表面的弧度)影响,每个地面测控站对在地球低轨道(大约距离地球300多至400多公里)运行的飞船、太空站或卫星,最长测控通信时间只有8分钟,所以要对低轨道航天器作全时段、全覆盖通信和测控,理论上必须在全球各地分布100多个测控站,惟这涉及庞大经费,更牵涉政治外交问题,不可能实现。
对低轨道航天器的通信测控,中国以往是靠分布国境内10多个测控站,以及驶至各海域的“远望”系列远洋测量船,再加上极少数设于海外的测控站。但它加起来的覆盖范围仍然有限,总共只15%左右。
2003年中国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期间数次与地球“天地对话”,但因测控通信范围限制,对话只能在神五飞庄测控站“看得到”的上空时进行,持续时间也很短。
而且当时天地之间通讯的频宽很小,不足以双向视像对话,结果杨利伟只能听到地面的声音,看不到画面;地面人员虽然听到声音,也看到杨利伟,可是画质很差,也不流畅。
因应后继的航天事业发展,中国必须彻底解决问题,务求天地间的通信和测控没有盲区,而方法就是发展自己的中继卫星;这也是后来的天链中继卫星系统。
中国航天|天链居高临下为太空课堂拉线
中继卫星被形容为“卫星的卫星”,它运行在距地面大约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亦即卫星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可充分发挥“居高临下”优势,为中、低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双向转发通信和测控数据,其作用相当于在太空建立一个“基站”。
在这操作下,数据传输虽然变得转折,但因身处高轨道旳中继卫星能覆盖范围极大,地球曲率造成的覆盖“盲位”也随之便变小。
那能否完全消除“盲位”呢?其实以3.6万公里轨道计算,只要平均分布3颗中继卫星,便能组成一张完整覆盖网,让地球测控站与中、低轨道航天器的全时段沟通。
当然,中继卫星不是中国首创,早在1983年,美国便用穿梭机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中继卫星,之后弓陆续发射组网,开启航天测控新纪元,而俄、日和欧盟亦有同类的卫星。
延伸阅读:天链如何助力首次载人自主快速对接
话说回来,中国第一代中继卫星名为“天链一号”,它以“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作平台,其研发始于2003年,也就是杨利伟升空的那一年。
2008年4月,第一颗“天链一号”(“天链一号”01星)发射升空,它使中国对中低轨道航天器的通信测控覆盖率,大幅提升到50%左右,不久后升空的神舟七号飞船,便靠它来中继数据;有后发优势的“天链一号”技术达世界顶级,它提供的通信频宽,与神舟五号不可同日而语。
随后“天链一号”的02星和03星,分别于2011年7月和2012年7月发射。它们与01星联网,构成中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并对中、低轨道航天器实现接近100%全范围通信测控;中国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完整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
中国航天|香港设地面分课堂 太空人与学生互动
2012年神舟九号的太空人实现与地球双向视像通话;2013年神舟十号女太空人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全程40分钟全不间断,都是“天链”之功。
另外,中国在2016年12月发射“天链一号”的04星,接替超期服役的01星。至2019年3月,第二代中继卫星系统的“天链二号”01星也顺利升空。
“天链二号”以更先进的“东方红四号”通信卫星作平台,它可以测控的目标数量更多,覆盖范围更广,而且能提供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天链一号”增加了一倍,下载速率达到1.2G,与地面5G通信相当,时延为秒级,这也太空人“天宫”能极速上网的原因。
2021年6月23日,乘搭神舟十二号飞天的太空人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在中国太空站上与国家主席习近平“天地对话”;9月3日,他们又与香港青少年即时互动,两次交流的声画质素令人“惊艳”。
随后太空人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乘神舟十三号进驻天宫,并于同年12月9日展开中国太空站上第一次课堂,大家当然知道,天链中继卫星也是保障这次交流的“无名英雄”。
据悉,中国太空站的第一课是12月9日下午3时40分展开,除了“太空教师”王亚平外,另外两位太空人翟志刚、叶光富也会首当老师,课堂并将由电视台全程现场直播。
这太空授课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并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期间3名太空人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
延伸阅读:中国太空人9月3日与香港学生“天地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