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5/02/2021
近年共享交通出现,冲击传统公共交通。回溯香港历史,半世纪前,公共小巴最初也是以非法白牌车的姿态问世,至今却成为香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之一。
1960年代,香港人口膨胀,巴士、火车等专利交通发展追不上社会需求,非法白牌车应运而生。当时的白牌车,有的是私家车,较多是以客货车改装的九座小巴,因此有“九座位”或“九人车”的别称。1967年“六七暴动”期间,巴士司机响应工人罢工,全港交通瘫痪,白牌车成为当其时主要交通,数量不断增加。
暴动后,警方一度尝试严打白牌车,但违例载客个案实在太多,遏示交通运输工具严重不足的问题。
后来,政府委托交通处交通咨询委员会就非法小巴经营进行调查,事后建议小巴合法化,并于1969车7月获得立法会三读通过,由政府发牌规管,每架小巴限载14人。“九座位”从此变成“十四座”。
最初政府并无就小巴的路线和收费设限,车资自由决定,乘客于不同时段乘坐小巴到同一地方,收费亦可能有异。
不过,法例明确列出小巴禁区范围,限制司机在有关路段行驶或载客。歌手尹光的名曲《十四座》一句“受尽多条严禁例,兜客难兜多箩箩”,就唱出当时司机心声。
早期的小巴全属“红Van”,绿色的专线小巴在1974年才出现。十多年后、1988年今日(2月23日),行政局因应需求批准小巴加设座位,由14座增至16座,惹来两间专营巴士公司九巴及中巴不满,直指此举严重损害他们收益,声言向港府追讨损失,但后来不了了之。
由“九座位”到今天的“十九座”,由红Van到绿Van,甚至近年推出接载轮椅人士的低地台小巴,半世纪以来,公共小巴在香港交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尽管近年随着铁路网发展,小巴载客量渐减,但目前全港每日约1,200万的公共交通乘客,仍有14%、即约170万人次由小巴接载。
小巴的地位依然无法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