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2/05/2021
香港人多车多,2020年的私家车数目逾57万辆,因此一直受到塞车问题困扰。1972年红磡海底隧道(红隧)启用,1989年东区海底隧道(东隧)出现,两条隧道带给市民往返香港岛和九龙的方便,但车辆过海挤塞情况也不断加剧。1997年4月30日西区海底隧道(西隧)通车,重任之一就是疏导红隧和东隧已经饱和的行车量,解决港人的塞车问题,经过了20多年,当年建设西隧真有成效吗?
红隧东隧行车量饱和 西隧启用纾缓塞车
根据运输署资料,在1997年,红隧平均每日逾12万架次,东隧平均每日逾8万架次,但两条隧道的容车量总共15.6万架次,即行车量已经达到饱和。因此,1997年西隧通车便成为纾缓塞车的急切目标。
1990年代,港英政府为配合兴建赤𫚭角新机场,展开九项机场核心工程,西隧是其中之一。1993年,花了70亿建造的西隧,于1997年启用,隧道全长2公里,是当时香港及东南亚首条双管三线行车、分隔沉管式的过海隧道,连接香港岛西营盘干诺道西和九龙尖沙咀的西九龙填海区。跟东隧一样,西隧也是私营机构参与的“建设、营运及移交”隧道工程,30年的专营权将于2023年届满。
延伸阅读:由9座到19座 香港小巴半世纪
西隧的香港岛入口是三号干线的南端起点,配合其他道路网络,西隧联系了香港各个人口集中地、葵涌货柜码头及赤𫚭角机场等,又贯穿通往新界西北部的交通,市民可驾车经落马洲连接广东省多条高速公路,快捷方便。
兴建西隧另一目的是疏导红隧和东隧的塞车情况。西隧启用后,因为收费高昂(初启用时私家车收费30元,当时红隧和东隧收费10元),行车量一直维持在5至7万架次,不过,仍起着分流红隧和东隧塞车的作用。2020年,红隧和东隧每日平均行车量减少至17万,可见西隧发挥了一定的成效。
忘记塞车苦恼 港人跑马拉松穿越西隧
西隧另一港人难忘回忆,是1999年起成为渣打马拉松“三隧三桥”(三隧是南湾隧道、长青隧道和西区隧道。三桥是昂船洲大桥、青马大桥和汀九桥。)路线之一。
每年跑马拉松,可以在平日车辆川流不息的西隧内无拘无束地跑步,是不少香港人报名的原因,也是十分难得的体验。
历年来,很多人跑完西隧后,都大叹不易走。当快步走下坡路进入西隧,来争取个人最佳时间,但之后要走急升的上斜路,容易气力不继,加上管道内空气不流通,环境翳焗,都令人痛苦难受。
不过,跑过了被称为“魔鬼赛道”之一的西隧后,到了下年,还是心思思卷土重来,再挑战一次。
延伸阅读:天星小轮见证香港文化120年
香港三条过海隧道,一直坚负起便利市民陆上交通的重任,但面对人口和车辆数目的增加,如何再改善三条隧道的分流工作,需要集思广益,探究各种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