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UA戏院! 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撰文︰华思齐

  “UA陪伴大家一同成长,走过不同的人生阶段,度过了无数光影时刻,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份。”陪伴港人36载的UA戏院,昨日(3月8日)全线结业,戏院门外张贴一张以《告别了,UA戏院!》为题的通告,宣布受疫情及经营压力影响,让这个香港文化品牌撤出历史舞台。

  香港文化电影放映史发展得很早,上世纪初已出现,1940年代全港已有约35家戏院。早期电影院如中环皇后戏院、铜锣湾的利舞臺,建筑独树一帜,装潢富丽堂皇,播放的多是西方首轮猛片,观众不是达官贵人,就是社会名流,有时戏院大堂甚至有门童恭候,气派十足。

  二战后,香港经济腾飞,电影院如雨后春笋,愈开愈多。1969年,全港戏院数目达到103家,戏院选址不再局限于市区,连新界等偏远地区都有戏院进驻;看电影不再是高官贵胄专利,普罗百姓都能负担。70年代,一般工人月入800至1,000元,看一场戏不过2至4元,每到夜晚、假期,戏院都人头涌涌,当时香港已是全球入场睇戏人次最高的地方之一。

图为昔日利舞臺戏院旧照,最初主要做大戏,1940年才上映首部电影,后来亦成为演唱会场馆。门票分前、中、后座,不同座位票价各异,丰俭由人。(网上图片)
图为昔日利舞臺戏院旧照,最初主要做大戏,1940年才上映首部电影,后来亦成为演唱会场馆。门票分前、中、后座,不同座位票价各异,丰俭由人。(网上图片)

引入迷你影院 颠覆电影业生态

  昔日戏院都是能坐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剧院,门票分前、中、后座,丰俭由人;电影播放一半随时“断片”,下半段菲林可能尚在另一戏院播放,仍未送达;入场睇戏有很多人性化措施,例如小朋友可“扯衫尾”跟大人入场,毋须购票,“走飞(逃票)”、“走位(不对号入座)”时有发生。

  那时戏院门前总摆满小食档,热闹的叫卖声,混杂烧鱿鱼、卤味、牛杂的气味,味道伴随外卖传入室内。戏院卫生很差,满地垃圾,尽管如此,也满载香港文化回忆。

  踏入80年代,因应租金上扬、看戏需求转变,戏院愈开愈细,由独立建筑陆续搬入商场。UA也是在此时成立,1985年2月沙田的UA6开幕,开创迷你影院新时代。昔日看电影,开场是间是固定的,中午12:30、下午2:30和5:30、晚上7:30及9:30,迷你影院打破电影固定场次,各个影院、每部戏开场时间各不同,购票前要预先查看,颠覆电影业生态。

1985年2月,UA6院线于在沙田开幕,以“美式生活由此起”为标语作招徕,吸引观众入场。(网上图片)
1985年2月,UA6院线于在沙田开幕,以“美式生活由此起”为标语作招徕,吸引观众入场。(网上图片)

  7、80年代是港产片的辉煌岁月,外国留学的新晋导演如徐克、许鞍华、严浩等,拍了很多叫好叫座的港产片,掀起香港文化电影新浪潮。迷你影院提供更多电影、更多场次选择,配搭舒适环境、高质音效,入戏院看戏不单是消遣,更是一种享受。

1991年利舞臺戏院拆卸,1995年翻新成利舞臺广场,当时曾是本港最高的商场。(图片来源:Getty)
1991年利舞臺戏院拆卸,1995年翻新成利舞臺广场,当时曾是本港最高的商场。(图片来源:Getty)

延伸阅读UA戏院启动清盘 向顾客致歉 

延伸阅读国泰重组 港龙航空写入历史

90年代盗版猖獗,香港电影业受到严重冲击,票房收入大减。1999年香港演艺人协会发起“打击盗版大游行”,呼吁公众专重知识产权。(图片来源:Getty)
90年代盗版猖獗,香港电影业受到严重冲击,票房收入大减。1999年香港演艺人协会发起“打击盗版大游行”,呼吁公众专重知识产权。(图片来源:Getty)

  不过,90年代受累盗版碟出现,戏院收入走下坡。即使后来引入IMAX巨幕技术及3D、甚至4D电影吸引观众,传统戏院始终难敌时代巨轮。新冠疫情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随着网上视频及串流平台兴起,人人都可在家架设私人影院,入戏院的人愈来愈少,这项香港文化产业如何逆境求存,是对经营者的考验。

UA在2007年在Megabox戏院引进IMAX巨幕技术,以创新招数吸客。图为管理层接受访问的情况。(图片来源:Getty)
UA在2007年在Megabox戏院引进IMAX巨幕技术,以创新招数吸客。图为管理层接受访问的情况。(图片来源:Getty)
油麻地戏院

集体回忆|逾90年历史油麻地戏院 曾首创一票全日看“咸片” 现活化成粤剧基地

1977年足球史上最震撼一战 香港队踢入世界杯?

观音借库 源于中国文化孝子故事

2:17

大榄涌水塘 肩负香港历史水务重任

3:15

被岁月剪断的香港文化?认识上海理发厅的“飞发”人情味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建筑女王”扎哈‧哈迪德香港情缘 设计山顶俱乐部 夺生涯首个国际奖

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

香港海防博物馆原是鲤鱼门炮台 改名“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是回归初心?

1960年代太古针对不同受众在报章刊登了各式各样的广告,构图精美,讯息简洁,吸引眼球。

香港街道故事|太古糖厂街 铜锣湾糖街 两大洋行之争?北角差点有糖厂?

(左)1920年代利园创办人买下渣甸山,开发成「利园山」。 (右)恩平道以广东四邑命名。

香港街道故事|铜锣湾利园山为何消失?这几条街为何以广东四邑命名?

垃圾征费|4‧22齐“走塑” 禁胶餐具外卖点算?网购棉花棒会否犯法?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