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个轮”认识香港文化 那些年的拨轮电话

编辑︰豆子

  广东话有一句话叫“拨个轮俾我”,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原来这句话在香港文化中解作“打电话给我”,不过,为什么是“拨个轮”,打电话与圆形的轮子又有什么关系?

排队借电话成香港文化

  在智能电话普及的今日,要联络一个人,只需简单发一个文字短讯,甚至只需向人工智能说出对方的名字,便可致电对方,不过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通讯就不如现在方便,当时的固网电话仍未普及至家家户户,想打电话便要到有钱人家或士多餐厅等店舖排队借用,这举动亦成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第一代的固网电话并非现时的按键式,而是拨轮式,使用时要把食指放在号码位置,转动拨轮到底后松开,而“拨个轮”这句香港文化俚语亦因应拨轮电话而诞生。

香港文化剧集中的拨轮电话

  重温60至70年的香港文化剧集,不难见到李香琴、郑裕玲等演员在剧集《狂潮》、《天虹》中打拨轮电话的场景,当时如果电话号码有8位数字,就要拨轮8次才能打出电话,幸好在60年代的香港文化中,电话号码只有5位数字,当时打电话需要经过接驳员的接线后才可拨出电话通话。

  至80年代末,香港实施地区字头制度,在原有的5位数字电话号码前,按不同地区增加一个地区代码,电话号码变成6位数字。1995年,因应香港人口急速增长,全港改为使用8位数字的电话号码,固网电话号码则在最前面加一个“2”字。

紧急电话“999背后的香港文化

  拨轮电话不但在语言上影响着香港文化,原来连紧急求助电话“999”也和拨轮电话有关。当年有关当局商讨求助电话应该用什么数字时,认为拨轮电话上的“111”、“222”等号码太容易拨,可能会有人误拨或以此恶作剧,所以选用了较难拨打的号码“999”,方便市民记住,有需要时可第一时间拨轮寻求援助。 

  今时今日通讯方式包罗万有,方便又快捷,不过人与人之间却似乎更缺乏深层次的沟通交流,即使同台食饭,也会各自修行,对比之下,从前排除万难“拨个轮”建立的关系,似乎来得更亲近。大家曾否使用香港文化之一的拨轮电话?你认为香港人之间的连繫有否因通讯形式的转变而受影响?

 

 

当代中国-非凡香港-百年配水库出土港产罗马式建筑令人赞叹

深水埗配水库|百年历史古迹出土 港产罗马式建筑令人赞叹

1:36

筲箕湾五级火毁过千木屋 爱秩序湾填海建新家园

“白饭鱼”60年代家家必备 消失又重来的香港文化?

九龙寨城清拆 “三不管”地带写入香港历史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建筑女王”扎哈‧哈迪德香港情缘 设计山顶俱乐部 夺生涯首个国际奖

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

香港海防博物馆原是鲤鱼门炮台 改名“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是回归初心?

1960年代太古针对不同受众在报章刊登了各式各样的广告,构图精美,讯息简洁,吸引眼球。

香港街道故事|太古糖厂街 铜锣湾糖街 两大洋行之争?北角差点有糖厂?

(左)1920年代利园创办人买下渣甸山,开发成「利园山」。 (右)恩平道以广东四邑命名。

香港街道故事|铜锣湾利园山为何消失?这几条街为何以广东四邑命名?

垃圾征费|4‧22齐“走塑” 禁胶餐具外卖点算?网购棉花棒会否犯法?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