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7/01/2021
广东话有一句话叫“拨个轮俾我”,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原来这句话在香港文化中解作“打电话给我”,不过,为什么是“拨个轮”,打电话与圆形的轮子又有什么关系?
排队借电话成香港文化
在智能电话普及的今日,要联络一个人,只需简单发一个文字短讯,甚至只需向人工智能说出对方的名字,便可致电对方,不过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通讯就不如现在方便,当时的固网电话仍未普及至家家户户,想打电话便要到有钱人家或士多餐厅等店舖排队借用,这举动亦成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第一代的固网电话并非现时的按键式,而是拨轮式,使用时要把食指放在号码位置,转动拨轮到底后松开,而“拨个轮”这句香港文化俚语亦因应拨轮电话而诞生。
香港文化剧集中的拨轮电话
重温60至70年的香港文化剧集,不难见到李香琴、郑裕玲等演员在剧集《狂潮》、《天虹》中打拨轮电话的场景,当时如果电话号码有8位数字,就要拨轮8次才能打出电话,幸好在60年代的香港文化中,电话号码只有5位数字,当时打电话需要经过接驳员的接线后才可拨出电话通话。
至80年代末,香港实施地区字头制度,在原有的5位数字电话号码前,按不同地区增加一个地区代码,电话号码变成6位数字。1995年,因应香港人口急速增长,全港改为使用8位数字的电话号码,固网电话号码则在最前面加一个“2”字。
紧急电话“999”背后的香港文化
拨轮电话不但在语言上影响着香港文化,原来连紧急求助电话“999”也和拨轮电话有关。当年有关当局商讨求助电话应该用什么数字时,认为拨轮电话上的“111”、“222”等号码太容易拨,可能会有人误拨或以此恶作剧,所以选用了较难拨打的号码“999”,方便市民记住,有需要时可第一时间拨轮寻求援助。
今时今日通讯方式包罗万有,方便又快捷,不过人与人之间却似乎更缺乏深层次的沟通交流,即使同台食饭,也会各自修行,对比之下,从前排除万难“拨个轮”建立的关系,似乎来得更亲近。大家曾否使用香港文化之一的拨轮电话?你认为香港人之间的连繫有否因通讯形式的转变而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