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不老土!80后香港设计师创旗袍时装品牌 传承中国文化服饰

撰文︰豆子
摄影︰豆子、颖仪

  许多香港人对旗袍的印象,仍然停留在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曾经穿过的23件旗袍,以及她的曼妙身影。旗袍虽美,但在今时今日的香港,又有多少人愿意穿上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旗袍,甚至以旗袍作为日常生活的时装?

  当流行时尚趋势正不断淘汰旗袍,在香港土生土长的80后时装设计师Julie却偏要反其道而行,创立以旗袍为主的品牌“Qipology(意译为“旗袍学”)”,希望改变年轻一代对旗袍的固有观念,以另类方式传承中国文化,她说:“旗袍其实不‘老土’,我希望令更多人欣赏旗袍的美。” 

当代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文化-旗袍2
张曼玉在《花样年华》穿上多套旗袍,完美演绎中国传统女性的妩媚。(网上图片)

旗袍在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

  根据中国文化历史,旗袍原指清朝八旗妇女的长袍,是为了方便满族人狩猎的贴身服装,后来随着生活方式转变,旗袍的剪裁变得寛身平直,注重细节装饰。至辛亥革命后,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增加,女学生穿着的旗袍成为了知识份子的象征,引发市民纷纷仿傚。

   随着中国文化多年演变,现代旗袍的趋型终于在1920年代诞生,当时的旗袍不但继承了清朝长袍寛身平直的特点,亦融合了流行服装的元素,包括裙摆提高至小腿位置,露出足踝,衣襟缀以简单滚边作为装饰等。1929年,国民政府颁例规定旗袍为礼服,教育部亦规定旗袍为女性的其中一种校服,旗袍成为中国文化中,女性日常会穿着的时尚服装,在20年代至40年代盛极一时,备受社会认可。不过,自50年代开始,大量价廉物美的西式时装引进国内,令价格稍贵、需度身订做的旗袍逐渐被淘汰,甚至被冠上“老土”之名。

当代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文化-旗袍7
Julie喜欢将旗袍、中山装的元素融入时装,并亲自担任模特儿,展示出旗袍时尚又型格的一面。(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次婚宴经历 爱上旗袍

  “以前我也觉得旗袍非常过时,是老人家才会穿着的衣服。”Julie读国际学校出身,大学在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修读商业管理学,后来再到意大利修读时尚采购硕士学位,一直很少机会接触传统中国文化,直至2015年前参加朋友的主题婚宴,须以“上海滩”的衣着装扮出席,她才首次接触旗袍:“我发现旗袍能够完美突显女性美,而且穿上后自然会站得直、有自信。”

  穿上旗袍的女性,高贵大方,尽显中国文化中,东方女性的妩媚,以及婀娜多姿的体态,自然而然地散发着一种美丽的气质,恰如海派文学家张爱玲,或是《花样年华》中的苏丽珍,传统含蓄得来,又略带一点自信和傲气。

当代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文化-旗袍4
Julie的设计保留了传统旗袍的企领和花纽,再改良成适合现代女性的剪裁。
当代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文化-旗袍5
Julie希望透过时装品牌令年轻人对旗袍改观。

破旧立新 为中国文化旗袍赋予新意义

  不过,以前中国文化传统旗袍的剪裁较为保守,衣长、衩低,走动起来颇为不便,而且在设计外观上较为传统,难以融入现代生活,所以Julie破旧立新,凭着从小对时装的热诚,创办时装品牌“Qipology”兼亲自担任主设计师:“现代女性独立自主,她们喜欢传统中国文化元素,但又想融入现代生活,以舒适为主,所以我保留了旗袍的传统企领、花纽、高衩,再改良成适合现代女性生活模式的时装,例如使用较有弹力的布料,或者下半身改成裤子。”而她的理念亦果然行得通,曾有香港马术师专诚找她设计一件有中国文化旗袍元素的运动上衣,让她在表演马术时穿着,结果大获好评。

坚持度身订造 突显中国文化女性美

  许多人认为,要穿旗袍,首先要有姣好身材,身型纤廋、小腹平坦,但Julie认为,一件好的旗袍能够为穿衣者“隐恶扬善”,所以她坚持度身订造:“为每位顾客量身订制,才能遮住最不感自信的部位,同时展现最美丽的部分,突显女性体态的线条美。”她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女性穿上她设计的旗袍后,会感到开心、自信。

当代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文化-旗袍3
Julie日常生活也经常穿着加入旗袍元素的时装,亲自担任品牌模特儿。

百变旗袍婚纱 环保同时传承中国文化

  除了旧酒换新瓶的造法,Julie设计旗袍时亦加入了环保元素,令旗袍婚纱不再只是穿完即弃的消耗品,例如早上敬茶时穿的旗袍,晚上敬酒时在下襬加一层薄纱便能焕然一新,物尽其用;又例如将婚纱裙改短变成旗袍上衣,下身可以再衬长裤,作为上班或休闲服饰皆可,既可保留婚纱作纪念,亦可化作可持续时装。 

  访问期间,Julie一直穿着自家设计的宝蓝色绒面旗袍,又展示几套加入了旗袍元素、日常生活经常穿着的时装,甚至,她将原本为男性穿着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山装,融合女性西装元素,设计出一套有型有款,同时具备中国文化气息的专业套装,亲自示范如何将中国文化传统融入现代时装之中。 

  既然大家到日本喜欢穿和服、到韩国喜欢穿韩服,何不试着加强发展“到中国喜欢穿旗袍”的产业,传承中国文化呢?

 

 

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  

  踏入农历八月,又是华人最具节日气氛的中秋节。提起这个节日,我们除了会想起食月饼、玩灯笼外,大家又知不知道在老一辈之间流行一些中秋传统节日的习俗或禁忌?其中一项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想必大家都会有个疑问,就是为何一个讲究团圆的节日,偏偏男性和女性各自都有不能参与的活动?先说“男不拜月”,原来在古代民间,月亮多数用来形容女子,属于阴柔的代表,是故象征阳刚以及正气的男子自然就不适合祭拜月亮了。

  与之相应的“女不祭灶”亦是同样道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每家每户都会祭拜灶王爷...

发怐愗

音:faat6 ngau6 dau6  意思是没精打采,呆头呆脑 。

      发怐愗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原来早在战国已有“怐愗”的用例。 

     “怐愗”指愚貌﹐也有愚昧及不聪明的意思。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在《楚辞.宋玉.九辩》中云:“愿沉滞而不见兮,尚欲布名乎天下。然潢洋而不遇兮,直怐愗而自苦。”宋玉是屈原的弟子,有古代四大美男之誉的他不被楚王重用,于是借悲...

1:36
红白蓝

坚毅可靠的香港文化 “红白蓝”精神

当舖与霓虹灯招牌 照亮香港文化历史

当代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飞凡香港-九龙城寨

九龙城寨还是九龙寨城?

香港文化粤剧演变与发展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

香港海防博物馆原是鲤鱼门炮台 改名“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是回归初心?

1960年代太古针对不同受众在报章刊登了各式各样的广告,构图精美,讯息简洁,吸引眼球。

香港街道故事|太古糖厂街 铜锣湾糖街 两大洋行之争?北角差点有糖厂?

(左)1920年代利园创办人买下渣甸山,开发成「利园山」。 (右)恩平道以广东四邑命名。

香港街道故事|铜锣湾利园山为何消失?这几条街为何以广东四邑命名?

垃圾征费|4‧22齐“走塑” 禁胶餐具外卖点算?网购棉花棒会否犯法?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