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粤剧演变与发展

编辑︰豆子

  粤剧又称为“广府大戏”,是一种以广东话为语言的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虽然近年香港粤剧有式微的迹象,但对于以广东话为母语的香港人来说,粤剧始终有着特殊的意义,2019年香港金融管理局与三间发钞银行推出的100元钞票,便是以粤剧作为共通的设计主题,同年开幕的西九戏曲中心,亦是以弘扬香港粤剧为其中一项使命。

当代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文化-粤剧
粤剧文化源远流长,但却面临式微甚至消失,究竟将来香港粤剧会变成怎样呢?(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香港粤剧辉煌时

  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发扬自佛山地区,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1880年代开始,粤剧开始在香港兴起。当时的粤剧表演舞台多在偏远新界地区,在户外以竹枝及铝片临时搭建而成,称为戏棚。

  还记得经典电影《胭脂扣》里,梅艳芳协助张国荣学唱大戏的情节吗?电影以1934年的香港作为背景,正是粤剧在香港百花齐放的辉煌时期。当时粤剧是许多港人茶余饭后的休闲活动,当时利舞臺、高陞戏院及新光戏院等大型剧院经常座无虚席。戏院内会贩卖各式各样的食物如水果、饮品等,观众可一边欣赏粤剧表演,一边进食。观众进食、交谈声音,加上小贩叫卖的声线,以及粤剧演出时的锣鼓、演员的唱白等,形成戏院独有的“平民交响曲”。

   虽然近代粤剧男女同班是正常不过的事,但其实在1933年,时任香港总督贝璐运行取消“粤剧不能男女合班”禁令之前,粤剧只有全男班、全女班之分,甚至在1921年之前,男女观众仍不容许同座欣赏粤剧。这两项关乎性别的规例变化,绝对是香港粤剧文化史上的重要转捩点,加上在50年代,内地政治体制有所转变,令内地粤剧与香港粤剧慢慢形成各自的风格,令粤剧成为香港文化的重要印记。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香港社会、文化及经济结构急速变化,令粤剧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市场低潮。 

“查笃撑”与广东话

  广东话里有一组词为“查笃撑”,大概只有老一辈才可准确理解其意思为看粤剧 “睇大戏”,对于80后和90后,“查笃撑”或许只是一个电台节目的名称,00后甚或未曾听过。其实“查”、“笃”、“撑”是粤剧表演用到的几种敲击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后来香港人习惯用“查笃撑”来表示“睇大戏”。由于“查笃撑”的发音灰谐有趣,所以就有人将此词应用于不同处境。

当代粤剧与未来发展

  随着时代变迁,多年来粤剧都面对观众老化、缺乏观众的问题,虽然香港政府斥资27亿在西九文化区兴建了戏曲中心作为传承戏曲文化的硬件,但却一直被指缺乏软件方面的教育和宣传,许多年轻新一代对粤剧一知半解,甚至因其“老土”形象而抗拒认识。粤剧作为香港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在非常值得保留,大家又认为怎样才能令这项传统薪火相传呢?

 

旗袍不老土!80后香港设计师创旗袍时装品牌 传承中国文化服饰

当代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飞凡香港-九龙城寨

九龙城寨还是九龙寨城?

消失中的香港文化——霓虹灯招牌

香港文化变迁 屋村人情味会否消失?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建筑女王”扎哈‧哈迪德香港情缘 设计山顶俱乐部 夺生涯首个国际奖

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

香港海防博物馆原是鲤鱼门炮台 改名“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是回归初心?

1960年代太古针对不同受众在报章刊登了各式各样的广告,构图精美,讯息简洁,吸引眼球。

香港街道故事|太古糖厂街 铜锣湾糖街 两大洋行之争?北角差点有糖厂?

(左)1920年代利园创办人买下渣甸山,开发成「利园山」。 (右)恩平道以广东四邑命名。

香港街道故事|铜锣湾利园山为何消失?这几条街为何以广东四邑命名?

垃圾征费|4‧22齐“走塑” 禁胶餐具外卖点算?网购棉花棒会否犯法?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