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1/11/2020
香港人口密度高踞全球第四位,密密麻麻的住屋结构亦变成了香港文化独有的奇特风景,许多外国人也为之惊叹,不单游客会组团到香港的公共屋村拍照打卡,连欧、美、日、韩等地歌手拍摄MV、甚至连荷里活电影也喜欢到与香港文化息息相关的屋村取景,究竟香港的公共屋村有何特别之处?
公屋起源于一场大火
要追溯香港公共屋村的历史,便不得不提到1953 年圣诞夜发生的石硖尾大火,当晚石硖尾寮屋区的火灾造成逾 53,000 人无家可归,事件促使政府兴建徙置大厦安置灾民及其他寮屋居民,于是便有了香港首个政府公共屋村——石硖尾村。此后,政府开始陆续兴建更多专为中低收入家庭而设、设备较齐全的廉租屋,即公共屋村,奠定了公屋作为香港文化的基础。截至2020年4月,政府合共兴建了251个公共屋村,各屋村的设计样式亦随着不同年代改变,大家凭着屋村的类型,便能大概猜到其兴建时期。
到六、七十年代的“长型”和“双塔式”屋村,多了天井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家家户户更加是大门常开,关系融洽。孩子们在天井追逐,街坊街里经常互相照应,陈师奶家里的酱油用光了,便到隔壁问王老太借,李先生哪天迟下班未能接女儿放学,就拜托对面的赵师奶帮忙接放学兼托管。而且当年的屋村商场,大多为小本经营的店舖,讲价、赊帐等讲求居民关系和信用的交易,可谓司空见惯。
老人家总爱讲“旧时”,因为旧日街坊街里之间有着浓厚的人情味,而这或许与昔日的屋村结构有关。最早期的“工字型”屋村,居民要去楼层的中央共用厕所、浴室及食水喉,邻舍关系极佳,造就了人情味浓厚的屋村文化。
后来随着屋村结构的变化,楼层的公共活动空间减少,加上电脑、互联网及手机渐渐普及,间接令邻居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大家门户常关,即使平日出入踫面也变得甚少打招呼寒暄。屋村商场亦变成大财团的垄断式经营,进驻的店舖都是连锁店和大型超市,人情味消失得无影无踪。
屋村在近代香港的意义
或许愈接近消逝的事物,才愈叫人留恋。近二十年政府开始陆续清拆旧式屋村,唤起大家想守住屋村人情味的念头,许多仅存的旧式屋村和内里的老店,都成为了年轻一代港人探古寻源的胜地。同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急促发展,海外的游客也被香港公共屋村的独特的密集结构和历史意义所吸引,纷纷将彩虹村、励德村等列入来港必到的景点之一,以下几个便是经常吸引中外摄影师和年轻人的香港特色屋村:
七大打卡必到的香港特色屋村
1.黄大仙彩虹村
2. 牛头角乐华村
3. 铜锣湾励德村
4. 石峡尾南山村
5. 观塘坪石村
6. 荔景祖尧村
7. 薄扶林华富村
香港的屋村不仅有实际住宿用途,在文化层面上也反映了港人独特的人情味,对香港人来说有着无可取缔的重要意义。不过,随着新型屋村慢慢取代楼龄渐高的旧式屋村,不知道多年后的香港屋村文化会变成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