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南巡講話2|姓「資」姓「社」 應看是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編輯︰潘少權

  編按:1992年鄧小平南巡,他登上南行專列,一路考察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行程6,000多公里,歷時35天。87歲的他,舟車勞頓、不畏勞苦,遠渡南下,就是為改革開放清除障礙,令改革開放十年成果,不致付諸東流。

  當時已正式告別中央領導崗位的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以普通黨員的身份,憑着對國家和人民發展的深切期待,先後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視察,沿途發表了重要談話,向全國和全世界釋出中國要繼續改革開放訊號;其中2月28日,中共中央以中央2號文件的方式下發了《關於傳達學習鄧小平同志重要講話的通知》,這就是著名的「鄧小平南巡講話」。

  鄧小平南巡,為改革開放不走回頭一鎚定音,開啟了近30年的榮景。我們將分8期連載鄧小平1992年南巡講話。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准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

  不冒點風險,辦什麼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萬無一失,誰敢說這樣的話?一開始就自以為是,認為百分之百正確,沒那麼回事,我就從來沒有那麼認為。每年領導層都要總結經驗,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

南巡期間,鄧小平一行從蛇口碼頭乘輪船前往珠海。(網上圖片)

  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現在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經驗一天比一天豐富。經驗很多,從各省的報刊材料看,都有自己的特色。這樣好嘛,就是要有創造性。

  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對辦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姓「社」不姓「資」。

  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制是主體,外商投資只佔四分之一,就是外資部分,我們還可以從稅收、勞務等方面得到益處嘛!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只要我們頭腦清醒,就不怕。我們有優勢,有國營大中型企業,有鄉鎮企業,更重要的是政權在我們手裏。有的人認為,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這些人連基本常識都沒有。

1992年1月,鄧小平來到深圳皇崗口岸眺望對岸的香港。(網上圖片)

  我國現階段的「三資」企業,按照現行的法規政策,外商總是要賺一些錢。但是,國家還要拿回稅收,工人還要拿回工資,我們還可以學習技術和管理,還可以得到信息、打開市場。因此,「三資」企業受到我國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歸根到底是有利於社會主義的。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對大家講這個道理。

南巡期間,鄧小平在深圳下榻的賓館散步。(網上圖片)

(鄧小平1992年南巡講話 8之2)

街頭廣告 折射鄧小平的四項基本原則

小漁村變大都市 深圳改革開放40年巨變

改革開放|那些年將深圳一分為二的「二線關」

蛇口響起改革開放鞭炮 三來一補港商內地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