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綠色篇|建設「美麗中國」 生態保育從哪些方面著手?

編輯︰流螢

  2021年,國家制定「十四五」規劃,為中國未來五年(2021-2025年)定明了前進方向,描繪出發展藍圖。

  當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十四五」系列主題文章綠色篇,透過數據和實例從各個層面進行解讀。

  本文為綠色篇的第二篇文章,主要聚焦「十四五」對生態保育有哪些重點規劃。

 

十四五綠色篇|中國生命之源 三江源如何再現「千湖」奇觀?

  巍巍冰川雪嶺下,青藏高原腹地,藏着一處美麗而神秘的人間仙境,長江、黃河、瀾滄江在此孕育而生,這裏就是「中國生命之源」三江源

三江源是中國最大的保護區,共生活着超過300種野生動物、超過2,200種野生植物。圖中分別是藏狐(上)、黑頸鶴(左)、藏羚羊(右)。(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三江源地區總面積超過39萬平方公里,相當於350多個香港,擁有冰川、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分布着大量珍稀動植物,是中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不過,由於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三江源曾一度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

  為保護「生命之源」,「十三五」期間,青海省政府全力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及「三江源生態保育和建設二期工程」,通過退牧還草、退耕還林、生態移民等一系列政策,讓三江源重拾生機。

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内面積大於1,000平方米的湖泊達到167個,其中,長江源區120個、黃河源區36個、瀾滄江源區11個,以微鹹水及淡水湖為主。(圖片來源:Getty)

  2021年的數據顯示,三江源區草地平均覆蓋度比10年前提高了11%;位於黃河源區核心保護區的瑪多縣,有超過500平方公里的退化草地得到恢復。

  湖泊數量也較90年代多1倍,再現「千湖」奇觀。現時,三江源國家公園内面積大於1,000平方米的湖泊已達到167個,水源涵養能力顯著增強。

十四五綠色篇|綠色發展3大方向 提升自然生態系統質量

  所謂生態興則文明興,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社會邁向繁榮穩定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步。三江源的故事只是其中縮影之一。

通過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一系列重點生態工程,全國森林覆蓋率從50年代的8.6%,上升至2020年的23%,森林面積達2.2億公頃。圖為洪澤湖濕地。(圖片來源:Getty)

  那麽,未來要如何積極推動綠色發展?

  「十四五」規劃中,明確表明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以自然恢復為主,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在國家草原保護修復工程項目下,2020年,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高至56%,較2011年提升5個百分點,草原生態系統正不斷改善。圖為烏蒙大草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為提升國家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十四五」規劃提出3大方向,包括完善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首先,生態安全屏障體系要如何完善?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等為重點,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圖為「十四五」規劃的重點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布局示意圖。(當代中國製圖)

  這包括加快築牢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重點生態區、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等「三區四帶」重點區域的生態屏障建設。

  規劃還提出,要科學實施一系列森林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全面加強天然林和濕地保護,將濕地保護率提高至55%

十四五綠色篇|加快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 守護生物多樣性

  要打造健康的生態環境,除了生態安全屏障,生物多樣性也尤為重要。所以,需要建設自然保護地體系,為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提供足夠保障。

2021年,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玉林、武夷山5個首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相當於20個香港。圖為武夷山國家公園。(圖片來源:Getty)

  中國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如何劃分的?

  共分為3種,分別是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其中對國家公園的保護強度和保護等級為最高。

  為加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十四五」規劃提出4大措施:

(當代中國製圖)

  2022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各類自然保護地面積約佔陸地國土面積18%以上,有效保護了90%的陸地生態系統及74%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朱䴉、黑頸鶴、大熊貓、藏羚羊等300多種瀕危野生動物在野外族群的數量正穩步上升。

大熊貓國家公園橫跨四川、陝西、甘肅3省,通過整合和統一管理所屬的73個自然保護地,全國72%野生大熊貓得到了有效保護。(圖片來源:Getty)

  曾一度在野外絕迹的中國特有物種麋鹿,經過中國政府多年來的努力,包括啟動「麋鹿重引進項目」、建設麋鹿棲息地、採用智能保護管理等,目前總數已回復至1萬多隻,是中國瀕危動物保育的典範之一。

  延伸閲讀:中國十大瀕危動物知多少?

十四五綠色篇|可持續海洋生態環境要如何打造?

  如果説大自然是萬物賴以生存的空間,水更是萬物的生命之源。地球逾7成面積都是海洋,健康的海洋環境正是發展可持續海洋經濟的前提。

截至2022年,全國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已達到77.4%,完成了約7成「十三五」時期的水質改善目標。(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十三五」時期,國家已全面展開一系列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顯著,是全國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力度最大、改善程度最高的5年。而「十四五」時期,將是持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推動減污降碳的5年。

  總的來説,著力打造可持續海洋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及構建「美麗海灣」,是「十四五」時期對海洋生態保護的主要目標。規劃提出了4大方案:

(當代中國製圖)

  中國絕大多數的海灣都是沿海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由此衍生的環境問題也最為嚴峻,因此「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探索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協同一體的綜合治理體系,構建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聯動機制,以「陸海統籌」的原則來維護可持續海洋生態環境。

深圳大鵬灣,是深圳森林覆蓋率最高、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被入選為「美麗海灣」的優秀典範。(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通過促進生態系統質量及海洋生態保護的整體改善,將綠色發展融入治理體系,「十四五」規劃為實現2035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延伸閱讀:十四五綠色篇|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如何推進能源革命?

十四五文化篇|「中文熱」席捲全球 中華文化影響力如何再提升?

十四五綠色篇|實現資源循環再用 中國如何「轉廢為寶」?

十四五綠色篇|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如何推進能源革命?

十四五創科篇|「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未來經濟 人工智能成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