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張維為看中國發展遠超印度 毛澤東鄧小平帶動變革最關鍵

編輯︰黃皓頤

  印度一位管理學專家卡普爾,寫過一篇文章的標題是〈印度能從中國70年的增長中學到甚麼〉。他主要觀點是中國和印度幾乎是同一時期擺脫了殖民主義(中國是擺脫戰亂建立全新中國),但兩個國家採用了截然不同的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

  70年後,兩個國家在經濟、軍事、技術等方面,處於完全不同的發展水平。

張維為看印度學者評中印兩國發展 認同沒有前30年基礎 不會有後40年騰飛

  中國在這方面的實力,是印度無法比擬的。

  他說1950年的時候,中印兩國的國力差不多,其實印度比當時中國還略微高一點。

  當時印度的人均收入是619美元,中國是439美元,但今天中國的人均收入幾乎是印度的5倍。

  他認為中國的成功經驗,對印度有重要的借鑑意義。他說中國從一開始就做對了一件事情,就是對人的發展的重視。

  他引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說中國對全民教育和社區醫療的重視,幫助中國人在人的發展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績。

印度管理學專家卡普爾,認為中國對全民教育和社區醫療的重視,幫助中國在人才和人力資源發展取得好成績。事實上,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率先提出教育改革,恢復高考,以公平公正原則收生,使數千萬人重拾課本。圖攝於1980年改革開放後,上海一班高中生在操場做晨操。(圖片來源:Getty)

  延伸閱讀:中國崛起|張維為看菲律賓借鑑中國減貧經驗 見證國家扶貧成就改變世界

  1950年的時候,中印兩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幾乎是相同的。

  到了1973年,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已經明顯高於印度。這是中國社會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做好了完美的準備,大量的人力資本的發展,為經濟改革、為中國經濟起飛奠定了基礎。

  第二點,他說很大的區別就是中國專注於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例如紡織、輕工業、電子工業等等,這些方面有很多的投資,而且通過建立經濟特區,推動製造業的增長,推動了出口導向的產業;而印度更多地方側重資本密集型的產業。

  結果,製造業帶動整個中國的經濟增長,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和更高的生活水平。

  應該說,這位印度學者對中國經驗的概括,還是比較實事求是的,但還是不夠全面。這可能因為一篇短短的文章篇幅有限。

  但我覺得他抓住了一個關鍵,就是中國發展兩個階段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前30年和後40年之間的密切的關係。沒有前30年的基礎,就不會有後40年的騰飛。

  延伸閱讀:中國崛起|張維為:各國最擔心的競爭對手

張維為看印度發展落後中國 缺乏領軍人物推動社會改革  

張維為表示,中國的發展遠遠領先印度,最簡單的原因是,印度沒有出現像毛澤東、鄧小平的帶領國家改革的領導人。圖攝於1960年代,右為毛澤東,左為鄧小平。(網上圖片)

  我個人認為,如果要解釋中國的發展為甚麼遠遠領先印度,一個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印度既沒有出現毛澤東,也沒有出現鄧小平。

  因為沒有毛澤東,印度無法進行深刻的社會革命、社會變革,例如土地改革、婦女解放、真正地廢除種姓制度等等,就沒法像中國那樣實現人的比較全面的發展。

  因為沒有鄧小平,印度就無法產生一種真正能夠引爆使多數人受益的工業革命和財富革命。(六之四)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推義務教育 鄧小平:國力強弱取決人才

  (轉載自《這就是中國》第55集,標題和內文經編輯整理)

中國崛起|張維為看中國5大經驗值得美國學習 更要學長遠規劃能力

中國崛起|張維為憶鄧小平談中國發展經驗 按國家情況制定政策

中國崛起|張維為看菲律賓借鑑中國減貧經驗 見證國家扶貧成就改變世界

中國崛起|張維為:西方不少人一直盼望中國崩潰

相關標籤

張維為:中國宜超前思考 推進建構「後美國時代」的金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