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經濟篇|「高質量發展」3張王牌:京津冀 長三角 粵港澳

編輯︰紀小廷

  2021年,國家制定「十四五」規劃,為中國未來五年(2021-2025年)定明了前進方向,描繪出發展藍圖。

  當中,對中國經濟如何規劃?對各領域發展有何策略?「十四五」系列主題文章經濟篇,以數據配合實例,為大家進行簡明易懂的解讀。

  本文為經濟篇的第二篇文章,主要拆解「十四五」規劃如何進行區域經濟布局。

十四五經濟篇|「第一梯隊」3大區域分處北中南

  何謂區域經濟布局?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程度不盡相同。「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區域經濟布局即是將全國作為一盤棋來部署發展。

  如何優化區域經濟布局至關重要,「十四五」規劃就用了整整一章、接近5,000字來闡述相關內容。

  根據「十四五」規劃,國家對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黃河流域這5大區域的發展,都作出了部署,聯南接北,承東啟西,擘畫全局。

  5大區域中,又數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3個區域最為關鍵,它們分處北、中、南3個方位,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全國的40%,在「十四五」中更被定位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梯隊」

「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梯隊」3大區域分佈在北、中、南3個方位。(當代中國製圖)

  接下來,本文就逐個拆解「第一梯隊」3大區域有何特點及示範意義。

十四五經濟篇|京津冀:政治中心 解決「大城市病」

  京津冀,即北京、天津、河北的簡稱,顧名思義包括京、津這兩個直轄市,以及河北省的11個市,總面積超過21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億。

中國區域經濟佈局之京津冀。(當代中國製圖)

  此處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和首都經濟圈,但發展不平衡、交通不暢、大氣污染,一度成為困擾該區的「大城市病」。

  京津冀多年來一直探索如何將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往周邊紓解,近年先是劃定通州為北京城市副中心,後又設立雄安新區,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河北雄安新區設立於2017年,是中國第19個國家級新區,也是首個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成立的國家級新區。圖為雄安容東片區風貌。(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今北京35個機關部門已入駐通州,到2035年將承接40至50萬人口。而京雄城際鐵路已經開通,北京到雄安新區最快50分鐘通達,超過200個建設項目正在全力推進,城市框架初步顯現。

  京津冀還打破「自掃門前雪」的思維,共同推行藍天保衛戰行動,近年該區的空氣質素得到明顯改善。有媒體評價,京津冀找到了解決「大城市病」的金鎖匙。

  延伸閱讀:為甚麼說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

過去十年間,京津冀地區從「十面霾伏」變成萬里晴空,2020年,北京已經連續322天沒有霧霾。(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十四五經濟篇|長三角:經濟中心 聚焦「一體化」及「高質量」

  長三角一體化,指的是以上海為龍頭的41個城市所組成的城市群,通江達海、連南接北,以全國1/26的面積,創造約1/4的經濟總量,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

中國區域經濟布局之長三角。(當代中國製圖)

  長三角各城市的發展相對均衡,因此未來主要圍繞兩個關鍵詞:一體化和高質量。

  何為一體化? 簡單來說就是打破城市之間的硬件軟件隔閡,實現交通、產業、人才之間的快速流動和相互配合。

  長三角高鐵總里程突破6,500公里,覆蓋90%以上的市,織起全國最密集的高鐵網,輕鬆實現雙城甚至多城生活。除了交通,公共服務、證件互認等138個政務服務在41座城市跨省市辦理,大大方便企業發展和民眾日常生活。

全國最為密集的高鐵網正是位於長三角城市群,輕鬆實現雙城、多城生活。圖為杭州動車所的高鐵列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至於高質量,最有代表性的要數長三角在綠色生態上的探索。為了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長三角着力發展清潔能源。以江蘇為例,海上風電裝機規模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目標是到2025年,省內可再生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的15%以上。

  中國要達至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長三角這片經濟重地,勢必將在能源結構調整上做出示範。

  延伸閱讀:中國環保成就 盡在《綠色新視野》

江蘇省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海上風電裝機規模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圖為江蘇鹽城的太陽能及風電裝置。(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十四五經濟篇|粵港澳大灣區:創科中心 謀建世界級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澳門、香港兩個特區,以及廣東省的9座珠江三角洲城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是紐約、東京、舊金山3大灣區的總和,人口約8,600萬。

中國區域經濟布局之粵港澳大灣區。(當代中國製圖)

  大灣區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戰略定位,其中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4大中心城市,定位各有側重: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航空中心地位;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廣州增強國際商貿中心、交通樞紐功能;深圳則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大灣區致力於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港澳廣深4大中心城市有各有定位。圖為廣州地標廣州塔「小蠻腰」。(圖片來源:Getty)

  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大灣區還有一個重要定位,就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例如,深港兩地共同規劃佔地87公頃的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是香港歷來最大的創科平台。

  又如國家在東莞建設了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為大灣區乃至全國的研究者提供研究數據。

  作為「一國兩制」的重要實踐,大灣區的發展在國家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大灣區是「一國兩制」的重要實踐,也全國最開放的地區,創科勢將成為大灣區的發展動力。圖為位於東莞的散裂中子源。(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總括來講,中國區域經濟布局從宏觀到精細,從區域到城市,而3大區域作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梯隊」,正努力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

  延伸閱讀:粵港澳大灣區專題報道

十四五經濟篇|製造業如何升級?新能源車製造成最佳示範

十四五經濟篇|中國如何建設「交通強國」?

十四五經濟篇|GDP增速不再是重點 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6大範疇看懂「十四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