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勸酒」有專門職位?

  自古以來,酒都是宴會必備的,但原來酒不是隨便喝的。

  古代有「酒令」,自唐朝起,宴會上「酒令」已是一項有儀式章程的酒事活動,又或稱為「勸酒」。

  唐代,「勸酒」統稱為「酒糾」,也有叫作「席糾」、「觥使」。按照職責不同,又再分為「明府」、「律錄事」、「觥錄事」三職。

  「明府」是酒席上最有威望的人,負責監督整個宴飲活動。明府一定是擺設酒席的主人,而是類似於現在的公證人,要德高望重,負責監督整個飲酒活動。

  「律錄事」負責宣令、行酒、判斷是非對錯。他即類似於現代的主持人,告訴大家現在行甚麼酒令,下一步該如何操作。

  而「觥錄事」,也叫「主罰錄事」,負責實施罰酒、勸酒、灌酒的具體動作。「律錄事」點了沒守紀律要罰酒,「觥錄事」就上前斟酒、勸酒。

  延伸閱讀:張公吃酒李公醉    

取之有度 用之有節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出要重視生態,有環保意識,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這句話是甚麼意思呢?

  這句話出自唐代著名政治家陸贄的奏議《均節賦悅恤百姓六條》。

  陸贄因為看到朝廷苛徵賦稅,遂上奏議,大意指對於自然和社會產出的各種資源,要有限度地索取、有節制地使用,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不作長遠的規劃和打算。陸贄同時也藉這個奏議,勸諫朝廷體恤百姓,不要苛徵賦稅。

  到今天,環保成為國家乃至全球的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務得事實 每求真是也

  如果有人做事態度認真,又有求真的精神,我們會讚美這人做事「實事求是」,是一位能幹可靠的人。

  在古聖言上,有一句更文雅的語句來形容,就是「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出自班固《漢書 · 景十三王傳》,由顏師古作注而得出這優美的釋文。這句話意思就是務必尋求事實的真相,常常有求真的精神。

  這句話語原本出自《漢書 · 景十三王傳 · 河間獻王劉德》,劉德是西漢景帝第三子,被封為河間王。劉德修學好...

不貴於無過 而貴於能改過

  要成功,就要經得起挫折。古代很重視個人的修養,特別看重「錯而能改」。

  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中有一句名句「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就是說一個人從來沒有犯錯固然值得欣賞,但更可貴的就是一旦犯了錯而能改過自新。

  在古聖言書中,不乏錯而能改的教導。除了王守仁外,有司馬光《資治通鑑 · 漢紀》中的「固不以無過為賢,而以改過為美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可以...

相關標籤

「學然後知不足 教然後知困」與吃有關?

  這句話出自於《禮記 · 學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意思是透過學習,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學,才明白做學問時會遇到的困難。

  這句話是說做學問要親身經驗,才體會得到箇中原因。

  其實在這一句前,就有「雖有佳肴,弗食不知甚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學習與吃原本是兩碼子事,但作者卻用吃來比喻學習。作者認為,品嘗到美食,是切膚地感受到那種滿足;這就好像學習一樣,親自學習後,才能明白自...

古代「摸金校尉」是甚麼職位?

  「摸金校尉」其實就是盜墓者,是中國古代對盜墓者的別稱。

  據史書記載,摸金校尉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漢代陳琳所作的檄文《為袁紹檄豫州》中就出現過。

  檄文中指出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公然盜墓取財,以貼補軍餉。

  被袁紹告了一狀的曹操,並沒有堅定否認自己派人掘墓充實餉軍一事,後來「摸金校尉」也逐步成為了盜墓者的代稱。

 ...

室雅何須大 花香不在多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這是形容一個人品格高尚的名句之一,來自「詩書畫三絕」之誉的清代名士鄭板橋。

  鄭板橋曾在江蘇鎮江別峰庵讀書,這一句話是他當年在屋門題寫的對聯。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的意思是,居室清雅有緻,地方不必大;花朵只要香氣芬芳,數量不在於多。

  「室雅何須大」暗喻最重要是居住的人,如果屋主品德高尚,情趣自必高雅,就如花朵能散發香氣,不在於多少。對聯反映出作者的清高自潔、不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