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不收1分錢 這間畫室讓精神病人成為「簽約畫家」

編輯︰紀小廷

  經常有人說,精神病人的藝術天賦異於常人,但實際上,他們的發揮空間極度有限。不過,南京一家畫室,就讓這種浪漫化的想法成為現實。

  畫室創辦了10多年,不收分文,20多位精神病人在這裏成為「簽約畫家」,畫室創始人郭海平說:他們就像是種子,畫室就是一片土壤,給他們自由表達、積極生長的空間。

不少精神病人都展現出異於常人的藝術天賦,但往往得不到社會支援。圖為精神病患畫家在南京原形藝術中心創作的畫作。(網上圖片)

哥哥患上精神病 郭海平用藝術治愈心靈

  畫室名為原形藝術中心,位於南京一間康復中心,60歲的創辦人郭海平年輕時是當地塑膠廠的印刷工人,機緣巧合接觸繪畫,熱情就一發不可收拾。

  那些年,他一邊當工人一邊學藝術,直到2002年,終於下定決心做專職藝術家,以作畫、辦展覽為生。

郭海平年輕時與藝術結緣,又由於家人患上精神疾病,多年來一直積極探索「藝術治療」。(網上圖片)

  之所以同精神病患產生交集,是因為哥哥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2006年,郭海平到祖堂山精神病院探望哥哥,心痛之餘,他突發奇想決定讓病患們嘗試畫畫。

  剛開始的交流並不順利,但在看到畫作後,郭海平被折服了:「一般人看來,畫畫無非是畫得像不像、技巧熟不熟練,甚至畫家們也都在封閉的經驗里打轉,但病人們畫出來的是個完全陌生的世界,也是很廣闊的世界。 」

  在病人身上,郭海平看到了藝術的突破口。說幹就幹,他在這間醫院建立了「藝術病房」,讓病人們前來創作。

隨心作畫 精神病人找到歸屬和價值

  「藝術病房」一開就是幾年,愈來愈多人加入其中;2010年,郭海平決定成立更正式的畫室——南京原形藝術中心。

原形藝術中心的硬件配套並不十分理想,但為社區的精神病患提供了難得的創作空間。(網上圖片)

  藝術中心說不上有多大多先進,但病患們可以安心作畫,不需承受任何異樣目光。大部分病患無法接受常規教學,因此這裏也沒有老師,沒有人叮囑「應該怎麼畫」,他們完全憑自己的想像和直覺,隨心所欲地畫出來。

  除了畫畫和創作,郭海平也會跟來到這的人傾談:「他們有時會告訴我一些困惑和苦惱,通過藝術我們建立了信任。」

  來藝術中心畫畫的病患,有精神分裂、雙向情感障礙,也有自閉症、腦癱患者,他們在這找到了歸屬感和價值感,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藝術社區。

  郭海平又利用做展覽的經驗為他們辦展覽,足迹不單遍布國內,甚至還漂洋過海,去到美國、澳洲、荷蘭等地。

郭海平在國內外舉辦展覽,讓更多人看到精神病患們創作的作品。圖為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原生藝術博覽會。(圖片來源:原形藝術中心微博)

10年不收分文 郭海平想辦法「自己造血」

  10多年來,藝術中心沒有向病人們收取過1分錢,要堅持下來屬實不易。

  剛開始的幾年,中心收到了不少政府和民間的資助和支援。但要長期運作下去,必須自己「造血」,郭海平借鑒畫廊經驗,開始探索商業化。

原形藝術中心以前主要靠政府和社會資助;現在正積極探索商業化模式「自己造血」。(網上圖片)

  例如將畫作明碼標價售賣出去;用畫作製作帆布包、水杯、鑰匙扣之類的文創產品;再根據跟簽署的協議進行分成,目前已經有20多人成為了中心的「簽約畫家」。

原形藝術中心將精神病人畫家的畫作製作成水杯等文創產品,為中心和畫家創造更多經濟價值。(網上圖片)

  至於分配細節,郭海平相信「愈透明愈安全」,他制定了分配方案,邀請畫家家屬和政府福利機構的工作人員一起監督,確保畫家拿到相應的報酬。

不是慈善是互助 病患讓人看到更開闊的世界

  很多人讚賞郭海平有慈善精神,但他自己從不覺得自己是在做慈善:「他們是藝術家,跟我們是平等的,我只是創造一個土壤。」

  「我們看到的作品都是被加工過、掩飾過的,他們給了我一個更開闊的,不講究對錯和標准的世界。」郭海平也表示,希望大家不是為了獻愛心才來買畫,而是真正欣賞他們的創作、看到他們的價值。

  延伸閱讀:「左手煙火 右手詩意」 街市女畫家從賣菜到開畫展的奇妙人生

  延伸閱讀:一元抗癌廚房 走紅中國新聞

佤族村婦「奮豆」10年 讓雲南咖啡豆走進星巴克和聯合國

中國第一位嗩吶博士 讓「老土樂器」登上世界舞台

74年來首位!90後陳鎮威攀西方金字塔尖 任美國頂尖芭蕾舞團首席舞者

兒子研製飛船送爸上太空 費俊龍父子傳承航天夢

相關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