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高標準建設國家文化公園

編輯︰郭曉陽

  在江西贛州,「走一段長征步道,吃一碗紅米飯南瓜湯」成為熱門旅遊項目;在山東東營,黃河文化遺產正得到系統保護,主題旅遊活動受到遊客歡迎;在江蘇揚州,非遺文化、運河美食等專題榜單發佈,讓公眾感受「千年詩渡,勝景猶存」的歷史穿越……一段時間以來,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相關景點景區成為網紅出遊打卡地,展現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恢弘氣象。

中國文化|推動認識中國傳統 傳承歷史文明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工程。

在推動認識歷史和文化的同時,不能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而且應該加強與生態結合,做好環境保育的工作。圖為清潔工人在宿遷的汴河上清潔河道。(圖片來源:Getty)

  從探索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到推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進入快車道,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開了新賽道,為傳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打造出新平台,對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講好中國故事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國家文化公園創新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式,全景式展現中華文明的文化瑰寶。國家文化公園帶狀分佈、綿延佈局、蜿蜒聯動,沿線分佈著大量的文化遺產,生動展現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絢爛深厚的歷史文明。

  延伸閱讀:如何從10種茶具認識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豐富大眾的文化生活 激發家國精神

  長城歷經千百年風雨洗禮,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大運河綿延3,200里,蘊含着相容並蓄、多彩薈萃的文化。

  雄渾的黃河文化和靈動的長江文化「江河互濟」,塑造了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

在推動認識文化的時候,應該要走入群眾,尤其部分門檻較高的藝術文化表演,需要更多的參與者才能傳承下去。圖為在北京某公園表演的京劇藝術。(圖片來源:Getty)

  紅軍長征沿線留下的歷史文化遺存,展現了中國革命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程。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正是要以這些代表國家形象和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為依託,打造展示中國風貌和中華精神的文化工程。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與歷史感知,有助於樹立民族自信、激發文化認同、構築起共同的精神家園。

  國家文化公園展現了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信仰之美,凝聚着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眾志成城的愛國情懷、堅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崇德向善的文明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念。

  在歷史長河中,有無數文學名篇、藝術佳作刻畫長城邊塞、歌頌長江黃河、描摹運河風情。在現代生活中,更不乏優秀文藝作品講述長征故事、紅軍史詩。無論是文物古迹還是文化作品,都是增強文化價值引導力、文化認同凝聚力和民族精神推動力的養分。

  延伸閱讀哪4條是中國四大名橋

中國文化|提升創意表達水平 加強文創結合優化設計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生態,處理好傳統性與時代性、民族化與國際化的相互關係,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先進技術是重要依託。應該加強歷史文化的數字再現、科技賦能,運用文化科技還原歷史情境,通過數字場景複現歷史時空。

在推動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時,需要提升文化內涵,例如加入文化表演、民族收工製作等,提升大眾對國家文化的認識。圖為在張家界舉行的文化活動。(圖片來源:Getty)

  文化的生命力在於貼近生活、服務人民,要更加注重傳統文化的創意表達、創新轉化,加強研究發掘、融合創新,推動文化與文博旅遊文創結合、與體育教育健康結合,優化文化旅遊線路,打造文化遺產廊道,建設美麗鄉村,讓生活更美好。

  「山積而高,澤積而長」。文化建設離不開孜孜不倦、久久為功的戰略定力。擦亮國家文化公園名片,講好中華文化故事,必能帶給人民更多獲得感,帶給社會更多凝聚力,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原文轉載自31/10/2022 新華網)

中國醫療|為中醫藥傳承創新注入新動能

中國農業|秋糧滿倉 端牢「中國飯碗」

中國經濟|中國市場引領消費新潮

智慧城市|讓城市更智慧更便捷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