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讓非遺綻放更迷人光彩

編輯︰郭曉陽

  栩栩如生的濟南皮影,聲情並茂的山東快書,精緻華麗的楚式漆器髹飾技藝,簡約精美的苗族蠟染和苗繡……

  不久前,在山東濟南召開的第七屆全國非遺博覽會上,全國332名非遺傳承人、284個非遺項目參展參演,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遺技藝、特色表演通過線上線下方式集中亮相,受到觀眾青睞。

中國文化|做好分類檔案 提升系統性保護水平

打樹花是一個古老的非遺項目,但由於太危險,已經很少年輕人願意學習。這類非遺更需要進行推廣和保護,以免失傳。(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作為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傳承好保護好。

  為此,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會同22個省直部門出台20條措施,將開展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全面摸清分佈狀況與保護現狀,分級、分類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進一步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準。

  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積極培養傳承人,才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為不讓技藝失傳,黑陶瓦盆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馮紀臣返鄉創業,建起黑陶傳習所供參觀者體驗。

  國家級非遺項目徐州香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秀英今年已經83歲,仍奮鬥在傳承保護前沿,跟著孫女做直播、邀請網友參與設計,坦言「非遺傳承有年輕人接力,我也不用擔心了」。在弦歌不輟、思接千載的傳承中,傳統文化的芬芳愈加醇厚。

  延伸閱讀:10種茶具認識中國文化

有的非遺項目,例如白族扎染,在推動扶貧上大有貢獻。(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文化|推出主題路線旅遊 融入現代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重在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涵養文明鄉風、凝聚民族精神。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促進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保護與利用的關係。在濟南市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魯繡、活字印刷、草柳編、泉水豆腐等非遺文化和技藝備受歡迎,現場還有非遺傳承人的演示和講解。

  為了讓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山東將推出一批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培育一批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打造一批非遺研學旅遊產品和演藝作品,建設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景區,用時代精神激發傳統非遺新活力。

  促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發揮獨特作用。

  延伸閱讀: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塗鴉?

如何傳承非遺項目,一直是個大難題。但近年愈來愈多人加入學習非遺,也得益於社交媒體,非遺傳承開發了一條新途徑。圖為慶陽香包的非遺傳承人劉蘭芳。(網上圖片)

  在山東,有的地方探索「非遺+扶貧車間」模式,依託市場潛力大、帶動作用強的非遺項目,讓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不少地方建設傳統工藝工作站,開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組織展示展銷,鼓勵電商平台推介工坊產品。

  一位樹皮畫非遺傳承人感慨:「從帶動幾個人到帶動幾百人,從過去幾百元到現在幾千元的收入,非遺保護傳承給大家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

  著眼未來,既加強系統性保護,也推進創新性發展,就能讓非遺煥發出強大生命力,為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原文轉載自30/09/2022新華網) 

環境保育|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中國科技|以科技的主動贏得國家發展的主動

環境保育|綠色低碳成為簡約生活關鍵字

中國教育|要「網紅老師」更要「長紅老師」

相關標籤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