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80年代後期逐漸流行 婚紗照變遷折射社會巨變

編輯︰王子傑

  結婚是人生大事,婚紗照可說是婚禮之前的綵排,提前記錄最完美一刻。

  改革開放使中國各方面發生巨變,從婚紗照的變遷來看也是如此。但不說不知,如今極為常見的白色婚紗,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並不流行,婚紗照也要到80年代後才蔚為風潮。

以前中國人結婚也只會有一張結婚照,婚紗照的概念並不普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婚紗照|改革開放前中國人只有「結婚照」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人結婚時只有「結婚照」,沒有「婚紗照」。

  結婚照大多是半身照,雖然衣着款式往往「革命」意味濃厚,但某程度上也能反映潮流。例如在60年代時,新娘所穿的「婚紗」,幾乎都是從蘇聯時期傳入的「布拉吉」,而最流行的顏色就是灰、黑、藍。

  新郎的服飾則非常簡單,一套中山裝、列寧裝,在任何場合都是「百搭」,結婚也不例外。

從舊時的結婚照可見,當時的「婚紗」只是一件衣着款式「革命」意味濃厚的衣服。(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改革開放後以後,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愈來愈豐足,結婚時不再只有結婚照,婚紗照應運而生。當時一套婚紗照已逐漸形成一定規格,例如「1六2四」(1份6吋、2份4吋),還有「2六1四」、「2六2四」等。

  值得一提是,這時候的婚紗照,拍攝工作幾乎都在室內進行。當新人們來到影樓,工作人員會在他們臉上簡單化粧,然後女方會被套上一件只有「表面」的婚紗,手上同時會捧着一把膠製假花。新人擺好姿勢後,攝影師會立即按下快門。整個過程,基本是流水式作業,沒有多少藝術感可言。

  雖然簡單,但也絕不能小看。位於廣州的「艷芳照相館」,全國率先引入彩色沖曬技術,是當地在1980年代最受歡迎的影樓。在艷芳照相館拍攝一套婚紗照的費用是20元(人民幣.下同),而當時一般人月薪大約是才50元,因此拍婚紗照可說是高檔消費。

改革開放後,現今常見的婚紗才逐漸常見於結婚照之中。(圖片來源:Getty)
位於廣州的豔芳照相館有超過100年歷史,顧客不乏名人,包括有魯迅等,是當地非常著名的結婚照拍攝場所。(網上圖片)

婚紗照|市場迎來改革開放春風

  到了90年代以後,婚紗照的內容變得愈來愈豐富,新娘可以化上華麗粧容,有鮮艷的眼影、唇彩,亦會佩戴各式亮麗璀璨的首飾。同時,新郎與新娘也不再是呆板站立,會在攝影師的指示下做出親昵動作。婚紗照從這時候開始,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被稱為「婚紗照」。

  有從業數十年的老攝影師接受傳媒訪問,憶述90年代開始盛行的婚紗攝影市場時,不禁感歎當時簡直可以用「瘋狂」來形容。一名攝影師一天最多可以為40對新人拍攝婚紗照,一天下來最後會累癱到在椅子上,只好直接讓助理上前去按下快門。

  婚紗照另一個大變化是背景。舊時代的背景,只會是拍攝者的居所的室內或院子,較高端的會選擇去影樓,但當時來說也只是極少數。

  隨着改革開放,婚紗照逐漸走向「出外景」為主,幾乎無處不去。近幾年貴價的婚紗攝影,甚至可以讓新人上山下海。

  改革開放40多年過去,婚紗攝影市場規模已達600億元左右。小小的婚紗照,原來也折射出社會的巨變。

時至今天,婚紗攝影市場規模已達600億元左右,產業非常龐大。(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縮影 細看結婚「三大件」變遷

  延伸閱讀:裸婚 愛情與麵包的赤裸考驗

改革開放|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 細說中國第一份專利證書的故事

改革開放|「買堅嘢,嚟友誼」 一代廣州集體回憶廣州友誼商店

水立方變水上樂園 鳥巢開文化中心 北京奧運場館改造多面睇

改革開放|旗袍經歷沒落及復興 從日常服飾到中華文化符號

相關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