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破冰 全國捲起英語熱潮

撰文︰華思齊

  語言反映國力。一個國家的語言輸出,既體現文化軟實力,亦彰顯外交影響力。過去100年,英美國力強大,令英語成為全球15億人學習的世界語言。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中美簽定《中美聯合公報》,標誌兩國關係破冰,成為改革開放的引子。同年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播出《業餘外語廣播講座》,掀起一股學習英語的旋風。

  節目開播前幾日,收音機銷量大增,北京市面60萬冊教材已被搶購一空,即使加印至120萬冊亦全數沽清。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教育癱瘓,求知若渴的人民都樂見新的學習契機。

1979年北京一間書店門外貼上「英文課本現在有貨」的字句,吸引大批市民排隊輪候購買。(圖片來源:AP)

  然而1973年卻發生「馬振扶公社中學事件」,一名女生在英語考卷寫上「我是中國人,何必學英文,不學ABC,照當接班人」,及後被老師斥責,自殺身亡。事件鬧得很大,涉事校長及老師被捕入獄(文革後獲平反),女生被封「革命小將」,她的遺言成為時代的至理名言,很多學校因而取消英語課。

  改革開放後,英語被列入高考科目,人們又再拿起英語課本。

  不過,英語學習真正普及是在1982年。當年,中央電視台播出由英國BBC引進的英語會話情景節目《Follow me(跟我學)》,生活化的表達方式大受歡迎,儘管部分情節因涉及男女幽默玩笑和搖滾流行曲,被視為不合時宜而遭刪減,亦無損節目吸引力,在全國引發一場英語運動。

1978年北京,一位市民展示他購買的英語教科書。(圖片來源:AP)

  當時央視未試過外購節目,對於BBC要求3,000英鎊作60集節目的版權費,亦沒有外匯支付。後來得到英國駐華大使館幫助,由大使館先用英鎊購買版權,再由央視以人民幣支付,節目才得以播放。

  語言是連接世界的鑰匙。由聽電台、看電視學英文,到校內英語課程普及,時至今日,中國人每年花費逾460億元學習英語。

  隨着21世紀中國崛起,中國人積極學外語同時,政府亦大力推廣漢語教育。截至2018年,中國在全球154個國家和地區共設立逾1,700間孔子學院和課堂,讓中國語言和文化走出,促進世界交流。

  所以早前特朗普聲言若他連任失敗,「美國人將要學中文」,已不再是遲早的事,因為已經開始了幾年。特朗普的孫女不是在北京唱普通話歌給習近平主席聽嗎?

改革開放 桌球熱席捲全國

改革開放電視神劇 《渴望》 呼喚人性光輝

打開中國改革開放大門 鄧小平曾9度登《時代》封面

西方眼中的巨人 為何鄧小平當選《時代》年度風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