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武漢憑何重返中部人口第一大城?

編輯︰郭曉陽

  人口發展,攸關未來。日前,武漢公佈的《2021年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武漢市常住人口達1,364.89萬人,較上一年增加120.12萬人。武漢市連續兩年人口增幅超百萬,常住人口總量已達到歷史最高位,重新成為中部人口第一大城。

中國經濟|武漢具可持續發展「軟實力」 吸引人才聚居

  人口資料持續增長,彰顯城市發展的蓬勃活力!作為城市首位度極高的強省會,武漢常住人口不斷提升,也是人們「用腳」對這座江湖之城的「投票」,體現着這座英雄城市的吸引力、承載力和競爭力。

  延伸閱讀:數碼新基建成中國經濟行動力

武漢作為中西部大城市,在高新科技的應用上,相當廣泛,包括無人駕駛的自動出租車、無人駕駛小型巴士等,都已經開始試行,也提供更便捷的生活空間,吸引人才聚集。(圖片來源:Getty)

  江湖之城,海納百川。超百萬人口的遷移和聚集,體現着武漢這座城市獨特吸引力。

  千年黃鶴歷史悠長,百湖之城氣質悠揚,山水人文繪就出江風湖韻的美麗武漢。地處華夏之中,坐擁天元之位,時代機遇造就敢為人先的英雄武漢。「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等諸多政策疊加,讓大武漢這座國家中心城市極具可持續發展的「軟實力」,從而成為吸引人才集聚的文化基因。

  從疫情風暴眼,到經濟風向標。疫後重振的武漢經濟呈現全面恢復、快速增長、質效提升、穩中向好態勢,重回「主賽道」。2021年,武漢市GDP同比增長12.2%,投資增長12.9%,消費增長10.5%,均實現兩位數增長。經濟硬實力的背後,是產業升級與科技創新,就業機遇得以大增。

  百川匯海,乃成其大。廣納百川的大武漢,正在成為當仁不讓的群英匯聚、建功立業之地。

  英雄之城,奮發有為。百萬增幅人口中的年輕指數,彰顯着武漢這座城市的競爭力。

  延伸閱讀:5G結合AR技術 個人化體驗成購物主流

中國經濟|科教資源吸引南北學子 打造產業鏈提升工作機會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武漢擁有得天獨厚的科教資源優勢——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130萬在校大學生,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方陣。2021年,武漢新增百萬人口中,留漢大學生超過34萬,比2020年增加14.3%。

武漢有84間大學,是全國高校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同時擁有超過100萬的大學生,數量全球最多。(圖片來源:Getty)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武漢已連續4年成為人才淨流入城市。這座英雄之城以強大的韌性、蓬勃的生機和驚人的發展速度,不斷吸引天南地北的人才。

  圍繞產業鏈打造人才鏈,既讓「產業跟着人才走」,也讓「人才跟着產業走」。在武漢,「光芯屏端網」、大健康等產業鏈加速拓展壯大,持續釋放人才引力波,成為武漢目前吸納年輕人才就業最強勁、最活躍的力量。

  未來之城,宜居興業。百萬人口巨變之下,對武漢城市功能品質和承載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早在2019年,武漢市就已提出,要推動武漢城市人口從1,000萬向2,000萬跨越、推動GDP從1萬億向2萬億跨越。去年7月,武漢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發佈,提出至2035年,規劃可容納常住人口1,660萬人,按照2,000萬人的服務人口配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風物長宜放眼量。城市發展,同樣需要目光長遠、規劃先行,為新增人口「築巢」,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和人口增長相對應的配置資源。

為了開拓經濟收入來源,武漢近年積極發展不同產業,例如網絡安全、新能源、應用半導體等等的發展,希望吸引人才,並提升整體競爭力。(圖片來源:Getty)

中國經濟|加強規劃城區拓展 完善生活空間

  據統計,武漢市新城區人口吸納效應明顯增強,4個區的人口占全市28.05%,同比增長超8%。與之相應的是,武漢正在加快「四副做強」,規劃建設光谷、車谷、臨空經濟區、長江新區四個副城,突出「板塊化」空間組織,按照100萬至200萬人「大城市」標準,建設功能完善、產城融合、用地集約、生態良好的綜合節點城市。

  延伸閱讀:政府支援 企業合作 5G建設推升中國經濟動力

  城因人聚而興,人因城興而居。大武漢這座新時代英雄城市正在以奮發有為的幹勁、疫後重振的成果,展現出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巨大發展空間。

(原文轉載自12/04/2022中國青年網)

中國農業|春耕「加速度」為「中國飯碗」提供堅實保障

中國航天|以航天夢共築中國夢

生態保育|建設綠色美麗家園 展現中國發展擔當

成昆鐵路|「綠動力」助力大涼山「跨越式」奔小康

溫鐵軍:為甚麼以中國為主的土地文明 更能作為人類文明未來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