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90後回鄉製紙傘 追尋「傳統又時髦儀式感」

撰文︰戴路雨

  隨着時代的發展,年輕人的職業愈來愈多樣化,也有愈來愈多人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將傳承變為職業。90後「非遺技藝的守護人」劉偉學6年前就決定辭職回鄉,和一班年近花甲的手藝人,在一個小山村打造他們的「紙傘王國」。

非遺傳承|放棄高薪回鄉 傳承爺爺「紙傘情意結」

  餘杭紙傘有上百年歷史,因技術精良、用料上乘、經久耐用而廣受歡迎。從前不少外地遊人途徑餘杭都會特地購傘,作為伴手禮送給家鄉的親友。上世紀中期,隨着市場上出現鋼製骨架的晴雨兩用傘,紙傘逐漸被淘汰,餘杭油紙傘技藝亦瀕臨失傳。

  90後男孩劉偉學原本在杭州從事高薪的設計工作,但在2015年,為了傳承爺爺劉有泉的油紙傘手藝,他選擇回到家鄉餘杭塘埠村,跟爺爺學習技藝。劉偉學接過了紙傘技藝的衣缽,也延續了餘杭紙傘的傳承。

爺爺劉有泉一生與紙傘為生,作為孫子的劉偉學耳濡目染,亦慢慢愛上這項傳統手藝。(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劉有泉是餘杭紙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30年前,他徒步幾十里山路,挑回來100多把傘骨。2006年底,他召集了4位制傘老師傅成功恢覆了複雜的紙傘制作技藝,並在村內傳授。2007年6月,餘杭紙傘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劉有泉常年與油紙傘為伴,劉偉學便從小看着爺爺制作紙傘:山中挺拔的毛竹變成了錚錚傘骨;一張張桃花紙化成了清麗的傘面……「紙傘情結」也在心中生根發芽。

製作一把紙傘,需要經過70多道工序的打磨,劉偉學的團隊為了保證質量,堅持1年製作紙傘不超過1,000把。(圖片來源:劉偉學@微博)

  一把紙傘要經過70多道製作工序,這個過程劉偉學已經相當熟悉。劈篾制骨、裱傘面,繃花線,上繪花,刷桐油……以桃花紙為傘面,在柿子漆中浸透,一張一張黏貼在傘骨上。用發線紮好,傘面糊好後繪上圖案,塗上熟桐油,然後在室內吊起陰幹,才最終制作完成。

  這是一個需要耐心的過程,70多道工序展現的不僅是一個年輕人對美好事物的熱愛,更是對職業執著的態度。

餘杭紙傘有上百年歷史,因技術精良、用料上乘、經久耐用而廣受歡迎。(圖片來源:劉偉學@微博)

  延伸閱讀:西安餃子宴|從108種到360種 非遺傳人的突破

非遺傳承|堅持手工製作 開設網店打開銷路

  放棄城市的工作與生活,回鄉每天面對枯燥的繁瑣的紙傘制作,對每個年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劉偉學不僅把紙傘制作當做一種興趣愛好,更打開了餘杭紙傘不一樣的銷售市場。

  他運用所學將設計融入傘面繪製,令古典的紙傘變得時尚起來,又開設了網店拓寬紙傘的銷售渠道。變裝後的餘杭紙傘成功打開市場,深受年輕古風愛好者喜歡。

劉偉學是90後,更明白時下年輕人的口味,他將現代設計融入紙傘製作中,又用網店開拓銷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雖然紙傘受到歡迎,劉偉學和老手藝人們堅持保留手工制作傳統工藝,一年最多只做1,000把紙傘,每把傘的定價在300元至600元人民幣。一把紙傘,從制作到交付,一般需要7天到半個月。有顧客告訴他,收到了傘之後「天天盼下雨」。

  在劉偉學心目中,希望更多年輕人能拿起餘杭紙傘,它們不止是雨具,而是與漢服國風一樣,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一個既傳統又時髦的儀式感」。

劉偉學表示紙傘是一種「既傳統又時髦的儀式感」,相信經過自己和同行的努力,會讓愈來愈多人喜歡紙傘,令這項傳統技藝再次重生。(圖片來源:劉偉學@微博)

  延伸閱讀:東京奧運|折扇紀念品竟是中國「非遺」?

爺孫三代火車司機 見證中國發展

新興行業|大熊貓飼養員是「最有趣筍工」?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港人赴內地講脫貧故事 陳貝兒憑《無窮之路》獲獎

新冠疫情|研發抗疫疫苗藥物 港大傳染病專家朱華晨「愛上」病毒

中國文化|「非遺+電商」讓傳統技藝多管道「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