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老北京」 重塑胡同裏的中國文化

編輯︰紀小婷
撰文︰鹿雨

  建築承載一個地方的風貌與記憶。說到北京,不能不提承載中國文化與老北京靈魂胡同和四合院。幾十乃至上百年過去,時間的風霜令它們逐漸被現代生活遺忘,甚至面臨拆建。近幾年來,北京活化保育的聲浪興起,許多建築設計師將改造胡同視為己任,這其中,亦不乏曾在胡同裏長大的年輕人。這些新世代「老北京」,正在重塑胡同裏的中國文化。 

 

為老建築注入新活力 保育中國文化  

  90後姑娘劉天萌從小生活在北京,大學出國念書,學的是建築。2018年回國後,她想給自己造一個獨立生活的空間,於是決定動手改造家人留下來的老房子。

修讀建築的北京人劉天萌從國外讀書回來之後,開始着手改造胡同。(網上圖片)

  房子在北京東城區二環內的寶鈔胡同,距離鼓樓只有200米,周邊很多小商販,充滿「京味」。房子不是傳統的四合院,格局被切割過。左邊的房間緊鄰居,墻面、水電、管線都需要共用。劉天萌好幾次嘗試畫改造圖紙,但因為自身經驗不足,怎麽畫都不滿意,最後她找上了建築師申江海一起重新打理。 

  短短的14天,破敗的老房就煥然一新。小院最亮眼的部分,就是鏡面的設計。申江海說:「大家一想到做景觀,就是灰磚、灰瓦,然後再加點根雕、小橋流水等等,但是我是覺得這樣挺沒意思的」。他跟劉天萌一商量,覺得不如利用鏡子,把不到120呎的小院做成一個萬花筒。 

鏡面設計是這座老建築最特別的地方,整個建築彷彿一個萬花筒。(網上圖片)

  他們花費過萬,把小院變成了反射天空、樹木的院子,場景還會隨陽光和季節而變化。「有一點風吹草動,整個院子就活起來了」。他們還做了全面的測量,無論從哪個角落折射,都不會看到屋內的情況。主臥的浴室天花板也是透明的,可以爬梯上去。露台上的視野更開闊了,四合院的屋瓦、整條街的胡同景色盡收眼底,晚上天氣好的時候還能看星星,這裏是劉天萌最喜歡的角落。 

胡同經過改造,室內亦十分通透整齊。(網上圖片)

  劉天萌給自己的家起名叫「隱院」,只要大門沒關,就會有鄰居在外張望、拍照,甚至好奇地走進來一探究竟。除了她,還有許多的新一代「老北京」、乃至海外的設計師,正在改造舊式的胡同。城市細胞的衰退,並不一定要采取大尺度的重建,年輕人們帶來的新鮮血液,為老社區注入了活力,也再次激活了建築和鄰居關係,也重塑了建築中承載的中國文化。 

老胡同經過兩位年輕建築師的改造,煥發新生機。圖為該建築的設計圖紙。(網上圖片)

 

造夢咖啡店:中國經濟下的另類創業聖地

「一個人」的籃球隊 紅遍中國新聞的正能量

當代中國「太空女將」 讓「嫦娥」成功奔月

中國新聞正能量:男子巡橋17載 救下403輕生者 

相關標籤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