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識泰山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是中國五嶽之首。有眼睛而不懂泰山,比喻見識狹小,目光短淺,堂堂名山在眼前也不知曉。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另在第十一回:「林沖聽了,便拜道:有眼不識泰山,願求大名。」

  「有眼不識泰山」此話還有一段小故事。木匠的祖師爺魯班,手藝巧奪天工。傳説他曾用木頭做成飛鳥,在天上飛三天三夜都不下來。可就是這樣一位高人,也有走漏眼的時候。

  魯班的徒弟衆多,一般會汰弱留強。他的徒弟之中,有一人叫泰山,看上去笨手笨腳,來了一段時間,手藝也沒有什麼長進,於是就被魯班淘汰掉了。

  幾年後,魯班在街上閒逛,忽然發現某店子內有許多精良的傢俱,手工精美。魯班想知道這些作品出自何人之手,身旁的人便告訴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魯班不由感慨地説:「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愚者千慮 必有一得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前面還有一句,全句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聰明人在千次思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千次思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楚漢相爭時期,劉邦派韓信向東進攻趙國。趙王準備迎戰,參謀李左車獻計道:「井陘這地方,不能容兩車並行,也容不下列隊的騎兵。漢軍的後勤部隊一定跟在後面。如果讓我帶兵抄小路截斷他們的糧餉,不出十天,他們必然敗走。」可是趙王並沒有聽取李左車之計策。

   韓信軍隊最終擊潰趙國,...

三矢之訓

  「一支竹仔會易折彎,幾枝竹一扎斷節難,孤掌莫持依,團結方可幹大事。」這是一首兒歌開首幾句,說的就是團結是力量,原來這首歌的典故來自成語「三矢之訓」。

  日本戰國時期,毛利元就有三名兒子。他本打算把繼承權讓給大兒子,但大兒子反對父親隱居。大兒子的能力,亦不如文武全才的兩個弟弟。毛利元就擔心自己死後兄弟三人不團結,就想出了用「三矢之訓」來教導他們。

  毛利元就先交給三兄弟每人一支箭,各人都輕易把箭折斷了,之後他把三支箭合在一起,要他們折斷,但沒有人...

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是經常被引用的成語,指的是空談理論,沒有實踐的空言,在實際操作時根本並不奏效。

  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代,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他自小喜愛鑽研兵書,與父親討論軍事理論時,甚至能勝過父親,因此認為自己是軍事天才,十分了不起。但趙奢作為其父親又是大將軍,當然不認同,認為趙括將事情看得太簡單了。

  後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命令趙括帶兵迎戰。趙括因為過於輕敵,...

業精於勤荒於戲 行成於思毀於隨

  業指學業,精練於勤奮,荒廢於嬉戲;行指品行,成功於思巧,毀壞於隨便。每個人都希望能品學兼優,要達到這境地,必須勤奮和思考,對學業和品行嬉戲與隨便,就會流於失敗。語出自韓愈《進學解》。

  學業由於勤奮而精通,卻可在嬉笑玩耍中荒廢,事情由於反覆思考而成功,但它卻能毀滅於隨便而不經思慮。古往今來,有不少歷史典故說明了這個道理。

  西漢時期,匡衡自小喜歡學習,刻苦勤奮,可是家裏卻買不起燈油,無法在夜間學習。一天晚上,他正躺在床上默誦白天讀過的《詩經》,發覺鄰居家燈火通明。於是,他靈機一...

相關標籤

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

  我們經常勸勉年輕一輩說:「做人要有遠見,志向遠大一點。」在中華經典名句中,就有張載《經學理窟.義理篇》的「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志向不遠大,精神又不集中,即使學習也不會有成效。

  張載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他指出學習要成功的話有兩大要素,一是立志要高遠,二是專心致志。

  他認為若是心不在焉的話,雖學習了仍會一無所成的,怎樣才是心不在焉呢?就是不能專心致志,而要做到專心致志,指的不是個人的一時狀態,而是這個人做事的慣常姿態。

  延伸閱讀:古代「勸酒」有專門職...

春雨貴如油

  踏進春天,大家可能對濕悶的天氣感到煩悶,不過對農夫來說,春雨是非常可貴的,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這種說法在宋朝已出現。宋《景德傳燈錄》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古時油是一種貴價的生活用品,因為油能夠點燈、煮菜、生火、取暖,是賴以生存的用品。

  春天下一場雨,是喜雨,能潤澤大地萬物,像油一樣重要。

  明代《春雨》也有說:「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可以看到古人對春雨...

心欲專 鑿石穿

  形容堅持做下去最終得到成功的,我們一直會以「鐵柱磨針」來形容,不過,也有同樣言簡意賅的形容詞可以用的,「心欲專,鑿石穿」就是其中之一。

  「心欲專,鑿石穿」出自唐.張鷟《遊仙窟》:「張郎心專,賦詩大有道理。俗諺曰:『心欲專,鑿石穿。誠能里之,何遠之有!』」意思顯而易見,就是一個只要專心一意,就算石頭也能鑿穿,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

  同樣道理,在曾國藩《致沅弟.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夜》有另一句有趣的形容,就是「坐這山望那山」。

  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