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之蜜糖 乙之砒霜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就是每人的價值觀不同,你認為是蜜糖的東西,其他人卻認為是毒藥。

  這句話典故源於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唐朝開元年間的一年秋天,御園太液池中的白蓮花開得十分燦爛,唐玄宗邀請衆妃嬪及她們的親戚賞花,並設宴款待,大家都在讚歎白蓮花的美艷,唐玄宗卻對身邊的楊玉環說:「又有誰人懂得欣賞我身邊的解語花呢?」

  楊貴妃年輕貌美,位列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而且寫得一手好詩文,善解人意,深得唐玄宗的竉愛。楊貴妃並沒有政治野心,但他的親戚卻恃着皇帝對貴妃的寵愛而玩弄朝政,令唐朝由盛世步入衰退。

  對唐玄宗而言,楊貴妃是他的「蜜糖」,但對其他人來說則是「砒霜」,很多事情就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這個道理。

良禽擇木而棲 賢臣擇主而事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指優秀的禽鳥會選擇適宜的樹木來棲息,同樣地,賢能之士也會選擇適合的主子來工作或者侍奉,反映有能之士會在選擇上司方面,作出最合宜的選擇。

  「良禽擇木而棲」乃源自《左傳》,出自孔子之口。原文是「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比喻人應該選擇適合的居所,應該選擇「良木」,而不是讓木來選擇自己。

  「賢臣擇主而事」則源自《三國演義.第三回》:「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肅笑曰:『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

  歷史上有不少...

美人遲暮 英雄末路

  即使是美人,也有年老色衰的日子;而即使是再強勁的英雄,也會走向末路,反映的是一種悲涼淒清的境況。

  「美人遲暮」出自戰國楚國屈原《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意思是想到草木不斷地在飄零凋謝,不禁擔憂美人也會日益衰老。屈原是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愛國詩人,他寫的《離騷》,反映出國家凋零,楚國即將被別國吞噬的無奈之情,就如再好看的美人,也會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而年華老去。

  「英雄末路」形容...

人心不同 若其面焉

  不久前香港某直資小學前校長涉嫌虧空公款逾千萬 ,最終被捕。學校校監回應事件時,指該校長已任職逾十年,辦事能力值得肯定,為何做出涉嫌虧空公款之事,他回應道:「人心不同,若其面焉」。此話意思是甚麼呢?又出自那裏?

  此語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豈敢謂子面如吾面乎」。意思是人心(包括思想情感等)各不相同,就像人的面容各異一樣。我豈敢說我的面貌,跟你的面貌一樣呢?

  人心和人面相類同,一千個人有一千個面孔,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心思,總不能強求別人的心思跟自己的一樣。因此,我們不能猜測,甚...

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

  「當局者」指的是棋局中的人,當你困在棋局中,有時候真的會迷糊不清;相反,在棋局外圍的「旁觀者」,沒有在棋局中的壓力與迷失,反而看得更清楚一點。此話如今已不限於對弈之中,可引伸至其他事情的理解。

  此話出自後晉·劉昫的《舊唐書·元行衝傳》:原句是「當局稱迷,傍(旁)觀見審。」後來慢慢轉化成「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有時候我們會以此來形容一些愛情關係,例如有女性朋友跟他的男朋友打得火熱,但在外人看來,卻是一段糾纏不清的三角關係,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要令自己不再迷失,可能需要朋友...

相關標籤

「學然後知不足 教然後知困」與吃有關?

  這句話出自於《禮記 · 學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意思是透過學習,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學,才明白做學問時會遇到的困難。

  這句話是說做學問要親身經驗,才體會得到箇中原因。

  其實在這一句前,就有「雖有佳肴,弗食不知甚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學習與吃原本是兩碼子事,但作者卻用吃來比喻學習。作者認為,品嘗到美食,是切膚地感受到那種滿足;這就好像學習一樣,親自學習後,才能明白自...

春雨貴如油

  踏進春天,大家可能對濕悶的天氣感到煩悶,不過對農夫來說,春雨是非常可貴的,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這種說法在宋朝已出現。宋《景德傳燈錄》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古時油是一種貴價的生活用品,因為油能夠點燈、煮菜、生火、取暖,是賴以生存的用品。

  春天下一場雨,是喜雨,能潤澤大地萬物,像油一樣重要。

  明代《春雨》也有說:「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可以看到古人對春雨...

室雅何須大 花香不在多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這是形容一個人品格高尚的名句之一,來自「詩書畫三絕」之誉的清代名士鄭板橋。

  鄭板橋曾在江蘇鎮江別峰庵讀書,這一句話是他當年在屋門題寫的對聯。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的意思是,居室清雅有緻,地方不必大;花朵只要香氣芬芳,數量不在於多。

  「室雅何須大」暗喻最重要是居住的人,如果屋主品德高尚,情趣自必高雅,就如花朵能散發香氣,不在於多少。對聯反映出作者的清高自潔、不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