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提四個現代化 鄧小平習近平如何進一步實踐?

撰文︰華思齊

  「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後來歸為工業現代化)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1954年9月,周恩來在第一屆人大會議,首次提出「四個現代化」,成為新中國以致改革開放後實現富強的目標。

「四個現代化」寫入共產黨總綱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一窮二白,物資匱乏,急需謀求出路,改善國家貧困落後的局面。1956年,「四個現代化」正式寫入黨的總綱。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期間,中國得到蘇聯資金及技術援助,在156項援建工程中取得進展,為中國推動現代化打下基礎。

周恩來在1954年9月第一屆人大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四個現代化理念。雖然中間經歷十年浩劫,及至1975年周恩來病重,依然親自撰寫工作報告,希望中國能在本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使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圖片來源:Getty)

周恩來「兩步走」策略 實現四個現代化 

  1964年,周恩來就實踐現代化提出「兩步走」策略: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成功試爆,令中國成為世界第5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邁向國防現代化。(圖片來源:AP)

改革開放 鄧小平「三步走」實現四個現代化

  儘管之後發生十年文革,幸而70年代末改革開放,「四個現代化」得到鄧小平進一步落實,強調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實現四個現代化,並根據當時國內外形勢,把周恩來的「兩步走」策略,調整為橫跨70年的「三步走」方案:第一步,在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倍,解決溫飽;第二步,在20世紀末把國民生產總值再增一倍,實現小康;第三步,在21世紀中人民生活達到中等國家水平,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改革開放後,鄧小平秉承四個現代化目標,強調要實現中國現代化,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關鍵是要使科學技術現代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四個現代化,由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開始,根據不同時代社會需要,擴展至經濟、文化、教育及科研等各個範疇,推動社會進步。改革開放後,國家開放政策,引進外資,汲取經驗,實踐自主研發,提升工業及技術水平,讓沿海城市小部分人富起來,再透過脫貧攻堅等政策,拉動中國東西部的差異,由解決溫飽達致全民小康。

習近平的第五個現代化 完善國家治理體系能力

2013年11月的第18屆三中全會,習近平首次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圖片來源:新華社)

  2013年,習近平首次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被視為中國「第五個現代化」,把現代化層面由過往的物質文明,提升至價值層面,優化組織架構防貪,妥善分配資源,提升管治效能,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

改革開放後旅遊成風 黃金周莫高窟大熱須人流管制

1984年國慶 學生「自創」橫額成改革開放定格畫面

走進時光隧道 看《神州40年》滄桑巨變

吉光片羽 從《國家相冊》見證中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