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飛機工業一波三折 由中外合作到自主研發

撰文︰華思齊

  中國自主研發的民航客機C919,4年前在上海浦東翱翔天際,幾位白髮蒼蒼的飛機工程師眼含淚水,在人群中激動歡呼。中國是全球第五個擁有設計百噸飛機技術的國家,早於1980年便研製出首架自主設計的客機「運10」。改革開放後,中國航空業浮沉40載,如今終再度起飛。

  1950年代,美國波音公司創造出全球首架100噸級民用飛機 ;20年後、即1970年,中國還未改革開放,民航事業剛起步,僅用了10年時間,就研製出「運10」。那無疑是中國航空業最輝煌一刻,儘管國家經歷文革,條件艱難,中國工人不負所托,製造媲美國際水平的大飛機。然而,中國航空事業未因此一帆風順,反之卻一波三折。

改革開放後,中美在1986年4月合作生產首架MD-82飛機,並在上海飛機製造廠舉行開工儀式。(網上圖片)

由改革開放而起的中外合作

  80年代「運10」衝上雲霄之際,中國正進行改革開放,能輕易買到更先進和更省油的進口飛機。由於「運10」的關鍵技術仍有待完善,從安全或市場角度,「運10」都不夠競爭。就在中國思考應否繼續投資鉅額在「運10」基礎上研發,此時美國麥道公司向中國招手,提出與中國合作組裝飛機,條件是「以技術換取市場」,而中國的思考是既能引進技術,又可學習國際化管理,權衡種種,所以叫停「運10」項目,改與麥道合作。

  1985年今日(4月15日),上海飛機制造廠與麥道簽約,合力組裝25架MD-82飛機,成為改革開放下其中一個中外合作項目。最初麥道只給中方分配最後組裝工作,技術含量低,為爭取關鍵零件生產,中國在10多年間數度加簽訂單,包括後來MD-90飛機,期望透過擴大工作量,取得更多關鍵技術。

1987年5月,首架中美合作製造的MD-82麥道飛機,在改革開放下完成組裝,等候噴油。(網上圖片)

改革開放下飛機工業三步走策略

  改革開放後,中國務求在飛機工業急起直追,故採取「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是繼續組裝麥道飛機,提升製作能力;第二步是開展與空中客車(Airbus)合研AE-100飛機,提升研發能力,第三步是自主研發。

  遺憾是90年代末,這三大目標無一如願。先是1997年麥道經營不善被波音收購,導致MD-90停產,繼而Airbus為保壟斷終止合作。最終中國只可以自主研發。

  由改革開放開始,兜兜轉轉20載,中國航空工業於千禧年重新出發,把半世紀的失敗失望化作動力,破釜沉舟。2017年,C919試飛成功,既證飛機工業起飛,也為中國爭一口氣。

C919的全名是COMAC C919,C是中國英文名稱China的首字母,第一個「9」寓意天長地久,「19」則代表客機最大載客量為190座。這架飛機標誌改革開放飛機工業新里程。(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改革開放暨大華大復辦 中國吸納港澳人才建設國家

改革開放鄧小平的百年目標  2020年已經實現了

改革開放後青海玉樹地震 展現捨己為人精神

改革開放前「寧要浦西一張床 不要浦東一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