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獨自生活120天?85後的北極科研之路

編輯︰紀小婷
撰文︰戴路雨

  沒有手機、無法與外界聯絡,獨自一人生活在北極,這種體驗對於大部分人來講不可想像對於從事北極科研「85後」劉楊來講是家常便飯。為了進行大氣高空物理研究,劉楊在北極一人生活了120個極夜,如此形容自己的感受:「高處不勝寒,又帶有人間煙火的味道」。 

北極科研小鎮 冬季僅有30人  

85後博士劉楊從事北極科研工作,獨自一人在北極生活數月。(網上圖片)

  2017年10月,劉楊來到挪威的新奧勒松,獨自一人駐守中國北極的科學考察站黃河站,負責北極空間環境的觀測,直到2018年3月才回國。 

  位於北緯78°55'、東經11°56’的新奧勒松是一座小小的北極科研城市,十多個國家的北極科研站都設在這,冬季大約有30個人左右,主要都是科學家和工程師。 

  黃河站是中國在北極設立的科學考察站之一,於2004年設立,門口有兩個頗具中國元素的石獅子,劉楊說它們是新奧勒松的「著名景點」,是專門從中國國內運過去的。因黃河站以黃河命名,站內還有一幅黃河壺口瀑布的畫 

  延伸閱讀:中國南極中山站落成

  延伸閱讀:南極插上國旗 長城站26天建成

為了做好北極科研工作,劉楊夜以繼日在黃河站觀測極光及空間情況。(網上圖片)

  從事北極科研的劉楊在黃河站的二層小樓獨自生活,他這樣形容自己每天的工作:「簡單地說,每天就是看極光、看極光、看極光,還有維護觀測極光的專業設備」。 

  實際上,劉楊從事北極科研期間,每天要負責3台全天空極光成像儀和1台極光光譜儀的儀器監測和數據檢查,要維護兩台磁力計和宇宙噪聲接收機的運行收集起來的數據日後會用於科學探索。 

  120個極夜,2,880個小時,幾乎與外界斷絕通訊聯絡。黑暗、寒冷,孤獨讓人心也陷入極夜之絕境。極夜和極光充滿浪漫色彩,然而對於生活在北極的人們,要經受過極冷酷的磨礪與等待,才能換來壯美的神奇景色。 

  生活偶爾也有熱鬧的時候,駐守在新奧勒松的科學家,偶爾在用餐和運動時間聚在一起2018年2月,劉楊教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一起包餃子,度過了農曆新年。在平淡無奇的生活工作中,大家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慰藉,去繼續克服北極科研期間遇到的種種困難。 

從事北極科研 監測地球環境變化 

黃河站位於挪威新奧勒松小鎮,劉楊就在此從事北極科研工作。(網上圖片)

  其實,這已經不是劉楊第一次去極地,2014年,他曾經作為中國第31次南極科學考測隊隊員之一在中山站生活了530天。完成北極科研工作回來之後,劉楊又去了一次喜馬拉雅山。雖然這次不是去科學考察,但算起來,劉楊已先後走遍地球的「三極」。 

  至於北極科研、環境監測為何如此重要?劉楊解釋說:「如果地球打個噴嚏,南北極就相當於患了重感冒」。南北極和青藏高原就像放大器一樣,如果地球環境有什麽變化,這三個地方會有最明顯的變化。另外,南北極和青藏高原的宇宙射線輻射量特別高,接收到的來自太陽或者宇宙的信息會更豐富。 

  「高處不勝寒,又帶有人間煙火的味道」,劉楊這樣形容自己的事業。他記得第一次見到極光時大腦一片空白,也記得聽見冰川融化的聲音時心裏的難受感覺。雖然不免感到孤獨,但為了自己的事業,劉楊說自己想再去極地很多次。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後闖入南極 中山站體現中國科技

俄羅斯小夥變身網紅 用直播推廣中國農村

帥氣小夥變「雪雕」 成中國新聞焦點人物

玩物不喪志 當手工木偶遇見中國文化

「愚公」移走垃圾山 57歲牧民投身中國環保30年